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小学科学新教师专业成长研讨活动专贴 [复制链接]

1#

萧山小学科学新教师专业成长研讨活动专贴

 


活动通知:


  各中心小学、分校教导处、各位科学老师:


小学科学新教师专业成长研讨活动定于5月11日(周五)在湘师附小举行,上午8:20前报到,时间半天。


活动安排如下:



























 


执教者


 


第一节课:8:30—9:10


湘师附小 许臻尉


三下第三单元第一课


《温度和温度计》


第二节课:9:20—10:00


新塘小学 丁俊杰


四下第三单元第一课


《一天的食物》


10:10—10:30


劲松小学 徐韩红


观点小报告


10:40—11:00


城东小学 莫小丽


观点小报告


11:00—11:30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请2009年到2011年参加工作的科学教师参加(具体名单见附件2)。


请各校教导处及时通知相关教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17 11:14:59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活动报道:                         


                             萧山区小学科学新教师专业成长研讨活动在湘师附小举行


 


   5月11日区小学科学新教师专业成长研讨活动在湘师附小举行。本次活动共邀请了全区二十多名三年内新科学教师参加。在活动中,湘师附小许臻尉老师执教了三下第三单元起始课《温度和温度计》,新塘小学丁俊杰老师执教了四下第三单元起始课《一天的食物》。


    许臻尉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由学生动手的实验课。在课堂中设计几个小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温度计,很好的暴露了学生对温度与温度计的前概念。并对这些前概念通过动手实验,转换为知识要点。丁俊杰老师的课展示了科学课的另一特点——研讨。在丁老师的课上,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就我们一天所吃的食物各种分类方式展开讨论,学生研究氛围浓厚,讨论热烈,在研究学习的同时也增加了对食物分类的认识。


    在课后劲松小学的徐韩红老师和城东小学的莫小丽老师发表了个人观点小报告。就小学科学课该怎么上,新老师如何上好科学课等问题发表了看法。在报告中两位老师都从自身工作经历出发,介绍了实用的上课技巧,管理学生的方式方法,使老师们深受启发。


    最后,区教研员杨春晖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对两节课进行了针对性地点评,推荐了几本好书供新老师参考与学习,最后对新老师提出了一些要求和期望。与会教师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半天的研讨活动。 


  



新塘小学丁俊杰老师上课



湘师附小许臻尉老师上课



劲松小学徐韩红老师做观点报告



城东小学莫小丽老师做观点报告



教研员杨春晖老师做活动总结


全体新教师合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17 12:19:51编辑过]

TOP
3#

真想多看点啊!再来点吧!嘻嘻!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4#

以下是引用丫儿在2012-5-17 11:32:00的发言:
真想多看点啊!再来点吧!嘻嘻!

好的,正在编辑

TOP
5#

 

边做 边想 边改进


——记六年教学生涯中的点滴积累


             萧山区劲松小学   徐韩红


    记得自己还刚刚带着憧憬,踏上讲台,如今已有些光阴,回眸走过的一路,虽然有些苦涩,但我十分珍惜,并且享受这份“苦”。几年来,我面对着自己遭遇的问题,努力求索着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之道。







我 遭 遇 的 问 题

 


   下面我先谈谈自己遭遇的一些问题:


学生误解科学课


    刚开始为了让学生尽快地喜欢上我,或者说想给学生留下一个特别有新意的科学老师形象,开课伊始就让权给学生,先让学生讲讲自己心目中的科学课是怎样的,然后再十分民主地让学生自己设计以后的课,当时学生们听了很开心了。可是在后面的实际教学中我开始苦恼了:因为学生们心目中的科学课已经变形、变味,他们觉得科学课上就是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课堂上虽然时时小手如云,但大多学生都是答非所问或者给你来个180度脑筋急转弯——蹦出一个不相干的、无关紧要、莫名其妙的问题,为了不让学生失望或者小瞧了自己,一开始时我很热情、努力的帮学生解决问题,可是渐渐的我发现自己把自己给困住了,因为每次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学生们的问题炸弹就会蜂拥而上,把本课的学习内容抛到九霄云外。


课堂热闹如市场


    学生们不把科学课堂当课堂了,随意讲话,任意动作:三年级有个学生上课时总要招惹别人,一旦批评他,就会直躺在地上不肯起来,还会故意做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动作,引一旁的学生发笑,趁你不注意还偷偷地去拉拉同桌的衣角,扯扯邻座的鞋带,踢踢前面同学的凳子,偶尔还说:“老师你不要管我,只要别人不惹我是不会去招惹他们的;还有个学生上课老是偷偷在桌底下爬来爬去,有时甚至会突然从其他同桌的中间冒出来,我当时真的太生气了,一把抓起他,让他一个人坐在最前面一桌,他先是摆出一副委屈状,接着用那眼泪汪汪的目光愤怒地对着我 “你不让我跟某某同学坐一起我就退学”;有的学生常常因为邻里间的小矛盾小纠纷,突然跑到我跟前来告状……整堂课上学生们热闹的场面,特别是在实验活动课时,教室里就好比是农贸市场一般,使我根本不能上课,更别说学生能学到多少了。


教学实效何处觅


    一次研讨课——《听听声音》,那次来了很多老师,可是不争气的学生又一次让我失望了。我那堂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敲三个大小不同的钉子,从而来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可是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发出的噪音太大了,使得敲钉子发出的声音不能很好地被我们所聆听。这样一来,本课的重难点都不能突破,可见这样的教学没有实效性,可是到底要怎样才能提高我们新教师的教学效率呢?







 


    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很荣幸地加入了区合作课题组,并且担任了一项子课题的研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在参加合作课题组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渐渐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常规:如课上我设置了三颗星:纪律星、合作星、创意星。哪个小组纪律好,就加一颗纪律星;哪个小组成员间团结合作就加一颗合作星;哪个小组在解决问题或设计方案等项目里表现独特有新意,就加上一颗创意星。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开始引进“竞争+奖励”的教学机制,具体措施如下:


   一种导向  


    我们给每个小组都发了科学记录本,每一页上都设置了一个问题:“今天我为小组做了什么”,每堂课结束后,负责人都要用简单的话语把成员今天的工作登记一下,每月检查一次,付出率高者得一张科学家名片卡。因为我们知道大多数学生不是天生都懒惰的,他们只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要做什么。记录本上有了这样的问题出来后,学生们就有一种义务,一种责任,就会想,其他同学有事做了,而我呢?所以他肯定去争取,就去留意。下面是科学三(上)《校园的树木》学生观察校园树木活动的部分课堂实录:


师:(带学生来到大树下)下面大家就按小组开始观察大树吧!


生1(小组长):今天我们要好好表现,争取给我们小组加星哦!记录就归我完成,你们把看到的、想到的告诉我。


生2:那我做什么?要不我先来拓印树皮吧!……


     我一个人不能很好的把树皮拓印下来啊。


生3:我来帮你吧,我帮你把白纸按住,你用蜡笔涂擦。


生4:(该组里比较调皮的成员)我看见落叶上有小虫子,要不今天我负责收集,收集一些落叶、果实和旁边的小虫子好了。……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实验并不需要人人动手,其实动脑也是有事在干了。小组就像一架风车,学生就是风车上的那一片片风叶,一个个学生都参与了进来,那么风车上的每一片风叶就都转了起来,整架风车也就启动了,它将带给我们无法估量的动力。


   一只隐形的手  


    在教学中,每月任命一名学生做本组的组长,看看谁能把组内的成员管理好了,谁能让组内的成员静下来聆听老师或同学的发言,那么课堂学生们就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或者要注意什么了,所以有了这样一名负责任的组长后,我一个手势、一种表情、一句话语,就能使全班学生马上都意识到,这些组长们无形之中成了我的“左右手”,一个能帮我把信息传达给每一个学生的“小助手”。


    一个标语   


    有些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一旦合作学习时,就会表现出异常的兴奋,比如肆意高谈阔论、随意走动、随便提问等“吵吵闹闹”、“乱乱哄哄”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创造一个能让学生可以充分思考的环境,即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实验的过程中,做到轻声地“说”, 以防干扰其他小组,为此“谁在泄密,谁是叛徒”就成了我们组内竞争地标语。


就是说如果小组讨论声音过大或者组内个别成员不参与讨论,反而跟其他组的成员讲话、玩耍的话,我们则可以认定他在泄露本组“机密”, 他是本组的“叛徒”。没有一个学生喜欢自己的组落后,也没有一个学生喜欢自己被别人说是叛徒,所以大部分学生都不想、不要或不敢跟其他同学去讲闲话了。于是,此刻的学生便不再大声喧哗,而是开始“交头接耳”,甚至记录员连写点什么都怕被其他组看到,那个最好动,好讲的学生也便不再顾自己玩,不再跟组内或邻组的同学讲话了,而是跟邻组划分了界限,主动承担起了自己的职责,紧紧地加入到了自己组里的交流、讨论中去。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小组活动中去,课堂上就少了许多喧哗与“热闹”,多了些许探讨与专注。


    一些习惯   


    在交流评价时,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说你想说的”、“听你该听的” 、“想你该想的”、“做你该做的”的习惯。


1、说你想说的,遏止“人云亦云”


    从众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小组意见,合理的小组环境,可以促使或潜移默化地使落后的小组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会看到:班中一些较内向、后进的学生往往会被那些较自信、学习成绩较优秀学生的观点所左右,不由自主的会忽视或否定自己的观点,使得小组合作的结果以虚假的多数形成错误的结论。可见,这样的“人云亦云”容易压制正确思想的形成,窒息小组成员的独创精神。


在汇报交流过程中,我们鼓励创新,不断鼓励那些欲言又止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只要你敢站起来,说错了不要紧;用设置奖项的方法,不停地引诱学生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获得加星,颁发科学家名片卡等;利用学生不认输、不示弱的心理,来“激励” 他们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即某些比较独特但没把握的见解。


2、听你该听的,杜绝“事不关己”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不会倾听,不懂得倾听的重要性,每次让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时,其他同学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顾自己做事。这样的汇报只是过过场子、走走形式一个汇报交流的形式,没有经过交流和质疑的结论其科学性是要打折扣的。


要求在汇报交流时让学生间适当做个互评,小学生最喜欢把同学的缺点指出来,以显示自己的“听话”、能干,同时又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交流汇报时学生们必须先挺好了,才能保障自己有话说,有茬找。


3、想你该想的,排除“杂思杂念”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特别是在我们科学课堂上,一旦活动开始,他们就会怡然自得,忘记我们活动的缘由。这种现象对于那些比较直观的活动还不是很常见,可是每每让他们思考时,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走神了,等到跟组里其他成员交流时就不知所措了。就在三年级上册观察蚂蚁的活动中,我们要求小组思考:蚂蚁的身体这么小,还到处爬东,很难观察,怎么解决观察难题呢?可是在观察时,很多学生把精力都放到了玩蚂蚁上去了,交流中很明显能感觉到方法十分的单一,后来在另一个平行班里,我们在让学生思考前,想学生指出待会汇报时我们将评一评:哪个成员/小组为想的方法最多最好用最独特。交流时,我们发现这个班的学生特别聪明,因为他们的方法特多,而且特有意思,其实我们知道学生都是一样的,只是这个班的学生做到了:想自己该想的,思考期间因为想让自己和自己组得到嘉奖,有了目标,就可以排除了一切杂念,行动起来就有了方向。


4、做你该做的,禁止“胡作非为”


    科学课的实验多时显而易见,可是有好多学生都趁实验的机会随意讲话,随意玩耍,那么实验只是个别学生的实际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只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如在三年级下册 “蚕宝宝”的教学中,每次课上学生们总把“蚕宝宝”当作玩具来玩,根本不来理会我,有的也只是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严重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后来我采用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们自己观察自己小组的蚕宝宝,然后将各自的观察发现在组内汇报整合,再以“观察课记”的形式来展示各自的成果。下面是学生“观察课记”上的精典语句:


    蚕宝宝挡不住桑叶的诱惑,情不自禁地啃了起来。哇,这只蚕真是个“创意家”竟肯出了朵“白云”!


    蚕宝宝吃相非常奇怪,有的抬起头来,像在怒吼,又像在说:“我最强!”有的头一点一点得像在“小鸡啄米”,还有的居然60度旋转,真厉害!


    蚕宝宝白白胖胖的,卷起来就像一颗小绒团一样,爬起来就像一条弯来弯去的的长面条。


    碰碰它,它的身子会不停地躲闪,似乎在说:“好痒啊!”


    它们有时打架,有时像牛郎织女,同在一座桥梁上,互相的嘴碰嘴,可爱极了……


    蚕宝宝的嘴巴虽然小,但是吃起来就像秋风扫落叶那么神速。


   这时一只胖嘟嘟的蚕正一伸一缩地用力爬着,为了吃到桑叶,它不顾一切,一个劲往一只弱小的蚕身上爬,把它都垫在了自己的肚子下,像在享受这软软的垫被,又像是在滚轮胎,把小蚕一直往前推。


   今天的蚕又黄又瘦,好像没胃口吃桑叶似的,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


    一次活动   


    为了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我在教学中以课堂探究为前奏,以课外探究为后续,开展跨时空、全方位、多角度的延伸活动,把课内课外当作一个完整的课来作通盘考虑,把“课外”的内容有力的融入科学课程中来。


    如在三年级教学中,我设置了“落叶画展”、“收圣诞礼物”、“寻找左旋蜗牛”、“以物易物”、“养蚕记”等一些活动。四年级后,我就带着学生们进行了一些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如“江寺公园植物考察活动”、“资源再生”等。


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学生的潜能,如果他是金子,你就想法让他闪光;如果他是矿石,你就想办法把他提炼成钢铁;如果他是泥巴,你就尽量把他烧制成砖瓦。课外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达成科学课程总目标的行之有效方法,我们教师必须将其贯穿于整个科学学习过程中,练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究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路走来磕磕碰碰,幸好有了很多专家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一点见解,不知所云,希望各位老师们多多指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17 12:26:28编辑过]

TOP
6#

 

 


中美“广角”工作站——新教师成长的好平台


萧山区城东小学  莫小丽


各位老师:


下午好!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次机会和大家在这里进行交流。首先我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城东小学的莫小丽,也是中美“广角”工作站的最早一批学员之一,目前教龄3年。今天我非常激动,因为以前参加这种活动,我是作为听者,而今天我是作为讲者,这次角色的转变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我想我要感谢中美广角工作站,感谢杨老师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支持与鼓励。要说我的成长历程,我觉得我的成长可以分为2个阶段:自我摸索阶段和合作学习阶段。


一.自我摸索阶段


担心:为什么会担心,主要跟我在毕业前的大学生活经历有关。大学时,我曾经在一所民办小学义务支教,有机会接触到了现在的教科版小学科学教程。然后在大学实习期,我是在一所初中实习,接触的是初中科学。有了这2次经历呢,就有了比较,小学科学的每一课的字数不多,课程简单,却要讲满满满一节课,相比初中科学,那时候觉得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很难教的课程。所以刚开始踏入城东小学,自己是有点担心,也有点不自信,对自己能不能教好科学没有底。


接受:那时候学校很缺科学专职教师,我被分配到教科学的任务,没有办法,既来之,则安之,于是就内心忐忑的接受这个事实,开始了我小学科学的从教生涯。


摸索:


刚开始,对于如何上好科学课,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因此为了将课上的更好,让学生都喜欢上自己的课。我就开始琢磨如何把课备得更好,最好是将课上自己准备讲的每句话都设计进去。然后开始各种搜索教学设计,尽可能的运用多种资源,学习他人的上课经验。那时候有2个网站给我的帮助很大,就是探索博客和萧山小学科学网。探索博客这个网站里面的资料是非常的丰富,有教案,教学反思,各年级的练习卷,教学课件等等。可以说探索博客让当时还是菜鸟的我找到了教科学的信息。


说到萧山小学科学网,不得不说我第一次写论文的经历。第一次写论文,是在工作的第一个学期末,要写科学的年会论文。大学有写论文的经验,但是和学科论文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格式怎么样,内容界定是怎么的,自己心里完全没有底,根本不知道怎么写。于是,我就开始搜索资料,当时,我知道萧山小学科学网有一个素材分享的连接,里面点进去搜索,可以找到一些上传的优秀的论文,当时我就把他们全都下载下来,然后一一研读。先学论文的格式,再学他们研究内容的方向。最后我完成了我的第一篇科学论文。幸运的是,竟然在区年会论文中获得二等奖。这个成绩带给我喜悦的同时,也让我找到了从教小学科学的信心,促使我在这条科学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


总的来说,在我一开始,探索博客以及我们小学科学网成为我很好的学习网站,有很多的资料,老师们要多多利用,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


 二.合作学习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我进入中美“广角”工作站后的阶段。加入广角工作站后,是我成长最快的一个阶段,让我少走了很多的弯路。回顾我这期间的成绩与收获,都离不开广角工作站的支持。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广角工作站,让各位新教师对工作站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1.介绍广角工作站:性质,成员,工作方式等


成立:


中美“广角”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工作站成立已经快2年了,还记得10年6月份的时候,工作站的导师美国麻省州立大学张红琴博士在教研员老师的陪同下来到我们城东小学进行新教师的调研活动,在这样机缘巧合下,我们决定成立一个网络学习社区,让这个虚拟的学习社区成为我们这些新教师和远在大洋彼岸的博士之间的纽带,中美“广角”工作站就这样成立了。


性质:


广角工作站应该是萧山区小学科学新教师合作学习的共同体;如果用国际上通用的术语来描述,广角工作站应该是萧山区小学科学新教师寻求职业发展而自发形成的一个职业学习社区。


工作站成员:


导师-----来自美国的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专家,美国马萨州立大学的张红琴博士


顾问-----有经验的教研员和资深的小学科学教师。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戴剑云,李家绪,浙江教育学院陈晓萍教授等老师莅临指导或参加我们的活动。


站长-----高桥小学的顾云涛老师


学员-----一线的年轻的小学科学教师 (小学科学教龄不超过5年),目前加上前几天新加入的3位学员,工作站目前的学员一共是13个,当然我们也非常希望有更多的新学员加入到我们这个小家庭中,让我们的小家庭慢慢的壮大起来。


 


工作方式:


博士的理论指导下,在萧山区小学科学教研员的支持下,由资深小学科学教师高桥小学顾云涛老师担当工作站站长,主要负责分配以及协调工作站的工作以及我们每次网络研讨活动的主持工作。工作站以多所小学作为实践基地,开展学员的教学实践研究。工作站每2周一次通过QQ群以及YY语音方式( 频道ID:91858922  )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那么现在我们工作站的学员每学期都要开展一次课堂展示活动,开课前,我们都会在网上通过YY语音方式针对学员上传的教案进行研讨,提出一些对教案有帮助的意见和建议,供上课教师参考并完善教案。课堂展示结束后,学员根据录像要及时整理出课堂实录并上传,然后还会以YY语音的方式针对上课教师的这节课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此贴子已经被三江侠于2012-5-18 21:18:40编辑过]

TOP
7#

2.我们学到的先进的理念


我作为我们工作站最早一批的学员,从张博士里学到的是丰富的,是我们改进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撑,时间关系,我就我们所学过的一些核心理念简单的讲讲自己的理解,和在座的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一下。


2.1美国的5E教学模式


5E教学模式是在工作站成立初,博士带给我们的一种教学理念。它是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探究,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科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建构。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分为这样五个步骤,也就是5E教学模式的5个学习环节:导入、探究、解释、精致化和评估。


第一,导入环节。导入是以活动或问题引起学生参与学习,帮助学生联结所知的和能做的事。5E教学模式对导入有4个要求:创造兴趣、产生好奇、提出疑问、发现学生对未知或未曾想到的概念或话题所做出的反应。


第二,探究环节。探究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去检验与新经验相冲突的前概念,并老师及同伴的想法做比较。5E教学模式对探究有6个要求:1、鼓励学生在没有老师直接指导下一起学习;2、当学生活动时,观察学生和倾听学生的谈话;3、在必要时提出可探测性问题并间接指导学生的调查;4、提供足够时间给学生揭开谜团;5、给学生当顾问;6、创设一种“想要了解”的氛围。


第三,解释环节。解释是组织学生讨论探究结果,在学生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和一些不完整的结果进行讲解,补充和纠正。这个阶段的教学形式可以是传统的“讲授法”,也可以通过演示、提问、讨论、图片和录像等手段来进行启发式教学,其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正确的科学概念。5E教学模式对解释有5个要求: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概念和定义;2、请学生提供证据和澄清事实;3、在必要时正式地澄清概念, 提出解释和新代号;4、使用学生前经验作为解释概念的基础;5、评价学生逐渐发展的理解。


第四,精致化环节。精致化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得比较多的延伸,是在新的情景下应用或扩展学生所发展的概念。5E教学模式对精致化有4个要求:1、期望学生使用探究后得到的公式化的符号,定义和解释;2、鼓励学生应用或扩展新情形下的概念和技术;3、提醒学生多种解释;4、根据学生已有的数据和证据,提问,“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为什么你认为…?”通过这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多说说,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起来。


第五,评估阶段。评估是当学生在应用新概念时鼓励学生评价他们的理解,并解决问题。5E教学模式对评估有3个要求:1、当学生应用新概念和技术时仔细观察他们;2、寻找学生改变他们的想法或行为的证据;3、允许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和小组操作技术,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你认为…?” “你有什么证据?” “关于x,你知道什么?”“关于x, 你怎样解释?”


[此贴子已经被三江侠于2012-5-18 21:19:34编辑过]

TOP
8#

2.2有效提问


5E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我们学员也常常以5E教学模式来检验自己的课堂。如果说导入、探究、解释、精致化、评估5个学习环是一节好的科学课的合理板块,那么教师的提问就是这5个板块之间的纽带。因此要使这5个环节真正做到学生主导教师引导,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就非常重要了,因此广角工作站近期的研究主题就是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育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合理的提问对课堂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问题设计过于草率。有些问题难度过大,指向性不强,学生无从作答这样的问题就会导致课堂冷场和尴尬的局面,对课堂的顺利进行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拓展。2.无效问题较多。我们的提问经常会出现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很容易被牵引到是,不是或者对,不对。这样的问题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我们博士也正是看到了我们学员在提问上的这些毛病呢,专门为我们做了关于提问的讲座。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一般问题有2种类型:聚敛性和扩散性。所谓聚敛性问题,意思是提出问题的目的是引出单一的最好的答案,答案往往是唯一的。而扩散型问题鼓励一个大范围的答案而不关心一种正确答案,这种问题的答案往往是不唯一的。下面我列了几种问题,请老师们判断下,属于那种类型:


     1.哪些种类的食物会使你流口水?


     2.谁能说说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3.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4.通过辐射,传导,对流会让你保持温暖吗?


     5.磁铁都能吸什么物体?


     6.气球有些什么用途?


扩散型问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去思考,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上,要尽量提发散性的问题。那要做到有效提问,关键是什么呢?


1.精心设计多层次的问题。课前计划出具体问题:列出6-8条不同级别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为线索进行上课。这些问题应该事帮助学生建立讯息的知识基础,并帮助他们建立更高层的思维水平,尽量避免“对-错”的问题除非你有具体的目的,同时要把问题集中在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主题上。


2.问题要简明而且直接。要让学生明白你问题的


3..给予候答时间。我们在提出一个问题后,不要立马请学生来回答问题,而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会给出更长更有见地的回答,并且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思考中去。


4.仔细聆听学生的答复。


5.使用问题产生概念冲突。皮亚杰(Piaget)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应该处于心理失衡的状态下,更会有效于适应或建构新的思维。例如问题:如果增加船的载重,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如果增加一点肥皂水,表面张力会发生什么变化?等等。这样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6.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鼓励所有孩子的参与。有些学生看上去没有准备或是不能回答高级别的问题。尽量在试图使用高级别问题之前先问些低级别的问题。低级别的问题用于复习,背诵或是练习来帮助孩子们建立成功,发展自信已经建立一个可靠的能建构更高级别思考的基础。但是不要让问题停留在一个级别。问题开始于聚敛型,然后要向发散型移动。


[此贴子已经被三江侠于2012-5-18 21:20:01编辑过]

TOP
9#

那我们如何来改善我们的提问呢,老师们,可以整理出自己一堂课的课堂实录,列出你提的所有提问。对你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分类。博士给我们整理了对提问的19条建议,根据自己的提问,对照这几条建议,相信我们的提问都会有很多的改善。


1.备课时计划并记录下问题?


2.根据不同目的组织和选择不同的问题?


3.以问题开始你的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4.避免对-错的问题,除非你有特定的意图?


5.问题聚焦于寻求学生的理解而不是强调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


6.有效地使用候答时间1 ?


7.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8.帮助学生改善他们自己的问题?


9.使用候答时间2,帮助老师仔细倾听学生的问题和答案?


10.延伸了学生的想法?


11.避免问多重的,繁琐的问题?


12.避免了自问自答?


13.请学生阐明,概括,组合对概念的解释?


14.避免重复你的问题和重新表述被误解和不清楚的问题?


15.少说多问?


16.对于难题,示范如何通过自问自答来说出想法?


17.避免使用问题惩罚学生或使其尴尬?


18.收到正确答案后停止有效讨论?


19.避免像鹦鹉一样重复学生的回答?


总结


堂上的每一个问题本来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多层次的问题。对于那些因为思维不敏捷而不举手发言的学生,教师应尽量设计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而对于那些才思敏捷的学生,教师的提问应尽量有一定的挑战性,但要把握住难度,以此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给每位学生都创设说话的机会,打破因为提问的不合理性而产生的课堂沉默,我们的课堂会因为某个出色的提问而活跃起来


所以,我觉得提高问题的有效性是实现5E教学模式的前提,也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研究主题。 


3.我的改变


工作站博士引进的理论知识,让我们这些教学方式还处于迷茫期的新教师指引了方向,我加入我们广角工作站,快2年了。工作站带给我的变化是巨大的。让我在小学科学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的弯路,主要的变化有这3点。


  3.1学会思考


现在更加关注自己平常的课堂,关注自己的提问,关注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发挥他们的主角作用。目前我所写的所有论文以及课题内容,都来自于我的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来自于我对课堂的思考。


  3.2学会积累


在浙江小学科学网的论坛开设了自己的成长贴,学会写一些反思,记录自己的成长点滴。


  3.3学会了整理


    随着教龄的增加,自己每年写的论文,课题以及所写过的公开课还是累计了一点。有时候常常想去翻翻曾经写过的论文,或者上过课的课件,由于这些资料没有很好整理归纳,找起来有点费劲。因此,我专门建立了文件夹,进行分类。给我提供了不少便利。


[此贴子已经被三江侠于2012-5-18 21:20:24编辑过]

TOP
10#

 

 


4.工作站的优势


加入工作站,你要付出的一定比平时多的多,你要花的时间也比平常要多,但是加入工作站,你会得到许多的优势:


1.认识一帮热情的同行。我们工作站的学员,包括我们博士很懂分享,如果有问题必定会帮助你解决,我们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


2.学到丰富的理论知识。我们的博士经常会给我们开展讲座,学习一些前沿的理论知识,非常难得。


3.展示的机会增多。


4.你会快速成长。


应该说,我们广角工作站的学员是幸福的,博士为了参加YY语音研讨,可以每次清晨起床,趁两个女儿还没醒来的这段时间为我们作指导,还有老师、老师也会经常参加我们的研讨活动给予指导,当然还有我们这位相当认真负责的顾站长,在这里我要说声谢谢你们!在座的新教师,即使我们的教学经验还比较欠缺,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但是我们一定要多写,多思考,多参加。如果你加入我们工作站,在我们博士的指导下,你一定会收获满满!非常欢迎在座的有志向的新教师加入到我们广角工作站,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付出,最后一起开心收获吧!相信你们一定的快速的成长,也非常渴望和在做的新老师互相切磋学习。


[此贴子已经被三江侠于2012-5-18 21:20:46编辑过]

TOP
11#

学习了
TOP
12#

 

参加新教师专业成长研讨活动有感


义蓬二小  张来标


511日,萧山区小学科学新教师专业成长研讨活动在湘师附小举行。教研员杨春晖老师和区内3年以内新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我作为一名新教师,也参与了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是杨老师对我们新教师的特别关爱,为我们年轻教师开了一次“小灶”。活动中,四位老师给我们带来了2个观点小报告和2节高质量的科学课。除此以外,还有杨老师还给我们作了一次讲座,为我们在专业成长的航向上点亮了指路明灯,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加快我们的成长。


活动行程满满,收获也满满。心中有很多的感触,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还有一份羡慕——很多新教师们有自己的师傅,而我所在的学校只有我一个专职而没有师傅。


第一节课是湘师附小许臻尉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温度和温度计》。在本节课中,许老师以教学引入、认识温度计构造、自制温度计、认读温度计这样四个活动为主脉络,使这节课展现的非常顺畅,有种“丝般柔顺”的感觉。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活动,知道了温度计有哪些部件构成,学会了使用温度计的方法。特别是许老师还别出心裁的安排了自制温度计环节,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做一个温度计,亲历了探究。课后,杨老师为我们分析了这个活动的作用:在做温度计的时候,学生能更进一步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在使用的时候,学生能体会到温度计的刻度需求,也能体会到为什么使用温度计的时候不能超出量程。听了杨老师的分析后,我知道了该活动的 “含金量”。事后,我还在想,这节课能不能再进行提升?后来我想到,如果许老师在学生们做好自己的温度计后,让他们用自己手的温度使液面上升,并用笔在这个高度做一个记号,然后自己把这个温度计在此液面高度相应的温度命名为自己的名字,如为1 “张三”。然后再用这个温度计去测其他的物体,当液面高度为2个这样的高度时,就可以说这个温度为2 “张三”了。这样做,也许操作起来不容易,但是学生有这样的经历后,他们对温度单位的构建可能会有一些帮助。


第二节课是新塘小学丁俊杰老师带来的《一天的食物》。起初见到这个名字,还以为是一位男教师,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名女中豪杰。丁老师在课上,以一块木质“餐桌”为载体,让学生尝试对食物用多种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使“食物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这一科学概念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丁老师还在课前预先做好了一份食物记录,使课堂能掌握的更加平顺,避免了由学生来写食物记录会产生食物分配不合理、不好分类的问题。听课之余,我也在想,这节课应该不仅仅是为了“分类”而分类,应该也需要为下面的课程:《食物中的营养》、《营养要均衡》作铺垫,使下面的衔接更加顺畅。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在课后给学生留一个问题:老师今天的这份食物记录表上的食物作为明天的中餐,你觉得这样的安排好不好?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去对这份食物记录做评估,促进对食物营养的认识。


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和前辈予以批评和指正。


 


 

TOP
13#

从积淀到蜕变(记参加新教师专业成长研讨活动)


萧山区党湾一小  杨望祥  


511号,我有幸参加了湘师附小承办的萧山区小学科学新教师专业成长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从积淀到蜕变  


活动中劲松小学徐韩红老师作为过来人,作为我们的师姐,讲述了她在科学课中遇到的困惑及解决措施,我聆听后受益匪浅。尤其是她自己总结的“五个一”(一种导向、一名助手、一个标语、一些习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2010年刚迈入教师队伍时,我执教《蚯蚓》一课。为了能让学生仔细观察蚯蚓,我让部分学生帮我准备,当然自己也去渔具店买了些。课堂上进行蚯蚓的观察活动时,由于蚯蚓是放在白纸上,部分蚯蚓爬出了白纸。于是整个教室就像农贸市场,部分学生甚至开始尖叫。课后师傅俞老师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如可以抓住教育契机,让学生一起想办法,一起讨论如何有效观察蚯蚓,看哪个小组想法最有创意;当课堂氛围不好,学生讲话时,可以先停下来,直到学生静下来为止。如果在学生还没有安静时(学生还在小组谈论、操作中),进行学生的汇报或教师的讲解,这是非常影响课堂效率的。此后在网上也看到了何老师写的一则科学课的学习常规,对我帮助很大:  


何老师2006年写的科学课的学习常规  


收集资料很重要,举手发言要做到,  


听清任务勤思考,观察物体需全面,  


实验现象记得清,研究主题讨论好,  


小组汇报集体议,组内活动音量低,  


允许汇报声音响,全班听到要做到,  


同伴发言专心听,如有补充要发表。  


分组活动多指导,化整为零分解好,  


学生不静不说话,讲究实效最重要。  


    本次教研活动中还有幸观摩了两堂新教师展示课。湘师附小许臻尉老师上的是《温度与温度计》。他第一次承担区级公开课,就能这么老练,做到有条不紊,安排的自制温度计活动也别出心裁。新塘小学丁俊杰老师上的是《一天中的食物》,她的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听了两堂课后我也谈一下个人的看法:《温度与温度计》一课中,许老师在让学生定性感知室内温度时,问道:你是冷的还是热的;在自制温度计活动中,师往实验盘中倒入热水,吸管中液柱上升。师为了让学生感知温度计量程概念,说道,“如果温度很高,高度会出来”。这里高度最好可替换为液柱或者液体。《一天中的食物》一课中,如果教师能像莫小丽老师所讲的,提问时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候答时间就更好了。

TOP
14#

好多收获啊!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15#

 

新教师学习反思


                                    萧山区宁围二小  徐玉红


 


   2012511到湘师附小学习,第一节课是湘师附小许臻尉老师上的,内容是三下第三单元第一课《温度和温度计》:


 


1、许老师对自制温度计的实验设计,及热胀冷缩的原理阐释别具匠心;


2、另外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温度计的使用,尤其是零下温度的读数,本人感觉学生在本节课学到的主要是温度计的原理,最后杨老师提出解决方法,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温度计的使用上面。本人建议可以将温度计原理解释及温度计的制作挪到五年级下册,将本节课的时间用在培养学生使用温度计的技能上面。


 


    第二节课,新塘小学丁俊杰上了四下第三单元第一课《一天的食物》


 


1、丁老师呈现了一张放满食物饭桌,设计很巧妙,学生可以在小桌子上将食物进行分类,方便贴切而且可以随时修正。


2、同样《一天的食物》通过食物分类,旨在告诉学生均衡饮食,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饮食观,而不是仅仅为了学习分类的方法。如果丁老师能更进一步点到饮食观的话,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会有更多帮助。


 


    作为新教师我们会碰到很多困难,有时候自己感觉也是纷繁复杂,无从着手,今天的活动让我意识到,作为入职三年内的新教师,最要紧的是:


 


1、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至少咱不能误导学生;


2、专研教材,努力把握并解决每节课的重难点问题;


3、建立并严格执行一套自己的教学管理方案;


4、怀着空杯子的心态聆听它山之经。

TOP
16#

“广角”工作站的成员成长真快!

发文时请考虑文字的可视性,本贴中有些文字偏小的内容已经重新编辑!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17#

                                                           新教师,新思想,心交流

                                                      萧山区银河小学    缪小杰
    2012年5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萧山区小学科学新教师专业成长研讨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促使我对专业的不断反思,也让我受益匪浅。
    城东小学的莫小丽老师给我们讲述了自己的成长之路,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方法,还提供了很多资料,这让我在以后的发展中能目标更明确,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也会遇到的一个蜕变过程,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劲松小学的徐韩红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些管理的方法,这对我来说很有用,正如韩老师所说,学生误解科学课,课堂热闹如市场,教学实效何处找,很多好方法,给了我很多提示,要控制好课堂,还得从最基本做起,要有一种导向,一名助手,一个标语,一些习惯,一次活动,好的方法,就能让我的课堂越来越有特色,我也开始相信,科学课照样能动静结合,让学生真正喜欢科学课。
    两堂科学课,两位新教师都上的很不错,看得出他们的努力准备,课堂探究气氛浓厚,学生思维活跃,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最后杨老师对活动进行了总结,我们要细心,细听,细想,要从最基本的做起,一步步来,要让每一步都扎实,杨老师还介绍了很多书给我们,听了杨老师的话,启发了我,平时的课堂应该从最基本的东西入手,让课堂实实在在的进行,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我相信我会继续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的,我会继续努力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20 19:18:04编辑过]

TOP
18#

谢谢郭老师的指导!
TOP
19#

中美广角工作站,很时新的教研平台!相信:新老师们在这里一定会快速成长的,我们也就将受益其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