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顺势推进,逐级提升——《太阳系》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1#

[原创]顺势推进,逐级提升——《太阳系》教学反思


2012511,我参加了在嘉善县第二实验小学举行的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并执教了一节五下的《太阳系》(六下的教材)。


一、教学的设想


在教学设计时,我了解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肤浅的、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偏弱的学情特点,根据科学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之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为生长点,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教学要求,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


1.简化数据的处理。建模所涉及的数据处理比较麻烦,而计算又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因此在本课的建模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对数据处理的方向和要求,事先处理好数据供学生建模。


2.三次建模,逐步修正学生的前概念。在学生一次次建模、修正的过程中,逐步体验、认识到真实情境下的太阳系。


二、教学时的努力体现


在教学中,我努力地体现了学生建构太阳系的三个层次:


层次一:用橡皮泥模拟建造太阳系。在这一阶段,由于学生对数据是不敏感,在他们看来,只要有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直径数据,就可以建构太阳系模型了。教师正是基于学生的这一层次的认识,为学生提供橡皮泥,让学生用橡皮泥捏出八大行星,并在桌面上按顺序排好。在小组的交流观察中,学生发现各组的八大行星的模型大小差距很大,认识到要做准行星的大小,需要把行星的直径按比例缩小,这一认识是在学生实践、观察的基础上自主提出来的。学生有了按比例缩小行星直径的认识,教师提供缩小20亿倍后的数据,发现仍然无法用橡皮泥来捏准八大行星的大小。


层次二:用塑料球模型模拟建造太阳系。学生总是在不断的“犯错”中前进,在犯错中积累经验和获得新认识。学生有了第一次尝试的基础,教师再提供给学生八大行星的塑料球比例模型。学生在利用模型建构太阳系的过程中,再一次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观察,发现各组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距离也是不一样的,认识到要正确建构太阳系模型,还需要按比例缩小的距离数据。教师提供给学生缩小20亿倍的距离数据后,学生通过用皮尺量水星距离太阳的距离29后,发现要建构真实情境下的太阳系,在教室乃至学校操场也无法完成。提出进一步缩小距离的数据。教师提供给学生缩小500亿倍的距离数据后,学生认识到行星直径也要缩小500亿倍。学生通过观察行星距离和直径的数据发现,根本无法建构太阳系:按缩小20亿倍的数据,距离上太大,海王星在2252之外;按缩小500亿倍的数据,行星太小,水星直径只有0.00976厘米,肉眼根本无法看见。到此为止,在学生的心目中已经大致勾勒出一个浩瀚的太阳系。再通过行星与太阳同比缩小后的比较,进一步感受到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渺小。


层次三:到操场上模拟建造太阳系。对学生来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学生无法按真实的比例建造一个太阳系模型,虽然学生对行星相对于太阳、太阳系的渺小和行星间距离的遥远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但这个感性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需要经过模拟实践这一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学生到操场上的亲身体验。在去操场之前,学生明白拿的是缩小20亿倍的行星,去找缩小500亿倍的距离上行星的位置。回来后,学生感叹距离太遥远了,行星根本看不见。此时,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如果拿的是缩小500亿倍的行星会怎样?通过实践体验,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太阳系的浩瀚、行星的渺小和行星间距的不等。


三次建模的过程,是基于学生三个逐级提升的认识层次展开的。学生在一次次模拟建构的过程中,对太阳系的真实情景认识越来越深刻,这个认识是学生在不断地交流、探讨、模拟中发现和获得的。学生有了模型建构下的太阳系的新认识,也会对教材中的太阳系插图提出了质疑:行星大小比例和距离都不科学。科学的教学,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发展。


三、短信的即时点评


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短信及时评课。课后通过细细品味观课教师们的短信点评,发现学生在三次建构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体验了、感受了、明白了、感叹了,观课的教师也看懂了我的教学意图。如老师们的即时点评:


江苏季荷:感性到理性了。


杭州丫儿:这是老师把学生的思维上升的过程逐一体现了。


湖州科学老师:一步步地建构模型,由浅及深。


舟山-明日朽木:这是很好的组与组之间一种很好的交流的方式。


江苏紫色鸢尾:科学课的“热闹”也可以用“安静”的方式来体现。热闹的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学生行为上的投入,思维上的提升。


杭州丫儿:教师在训练学生的思维了,对数字的概念。


舟山-明日朽木:他们努力在解读和重构教材,以希望学生在思维上和科学素质上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浙江*鱼:实验中有些变量是很难控制的,这就需要给学生提供半成品或成品的模型模具或器材,那么上面这些器材怎么用?是直接的或简单的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这些马上进行探究吗?不。今天叶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处理的非常好。


江苏季荷:从感性的热闹走向理性的沉思了,这个时候学生的感受是水到渠成的。


舟山冬天的太阳:老师处理的很好,让学生明白这样处理的原因。


舟山葫芦:其实他并不是要学生去同时做到,而是让学生在处理数据时让学生明白太阳系的浩大。


杭州--空空:教师敢于在公开课上,把学生带到室外进行,证明教师教学考虑是为学生,赞一个。


杭州--空空:个人认为带出去,挺好的活动。我们实验室里有好多教学模型,比如三球仪等等,都是忽略大小或者距离之间的比例,带给学生的往往是错误的空间想象。


杭州--空空:老师这个时候反思示意图,非常的到位。学生对示意图和本真景象之间的差别是非常模糊,这点指导,是老师了解学生体现,很具有针对性。


……


还有网络上“杭州丫儿”的大段评述:


今天叶老师的课很大气,有很多亮点。


首先先呈现的是视频,不是原来教案所说的太阳系的示意图,就是一个视觉上对学生很好的冲击。


然后是三次模拟太阳系,通过一次一次的模拟,不成功推翻再来,最后用按照实际比例缩小的去操场实地感受太阳系的范围,学生回来后很感慨“太阳系实在是太大了……”


然后还和开始的太阳系示意图对比,我们把这称为“反思示意图”,我们平时看的都是示意图,但是当我们真正的自己去实地做过了,看见了,尝试了,发现真的和图片上看见是那么的不相同,很受震撼!这也是我当初看了教案以后想看的场景,今天算是见到了,呵呵!赞一个!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最后教师问学生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我想今天的学生肯定对太阳系的范围、内部的其他情况都很想了解,老师适时地推荐书籍的阅读,可谓是水到渠成!


叶老师很好的诠释了他教案上的想法,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学习了!谢谢!


当然,也有很多思考和建议的短信,如:


137****9517嘉兴:叶老师问学生看了视频有啥问题,只叫了2学生就被老师给卡了。可能是有学生提到外星人被老师给卡了吧后面的人都没机会提了,那老师为啥设计这个环节呢目的是什么呢?


湖州科学老师:我觉得橡皮泥用不同颜色效果是不是会好些?


137****1396宁波:用橡皮泥桶当太阳比笔袋更合适。


嘉善_民族风:再给学生一次机会改进,然后发模型,可能学生的能力有提升的感觉。


136****8235金华:我觉得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模型这个教学环节还可以好好利用,教师不要否认学生的动手能力。


浙江爬爬虫:下次建议他搞个大气球用用。


137****9517嘉兴:直径缩小20亿倍距离缩小500亿倍是否科学,虽然知道是受条件限制。但把这种不科学的方法教给学生总觉的不好。


嘉兴小鱼不易搁浅:只讲距离,不讲大小。何必去操场!


海盐科学老师:叶老师的课让学生充分体会了建模的科学方法,是真正的探究。但是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总是让老师在上课时比较着急,有时就不能真正去关注孩子了,让他们充分发表观点。这也是我们的课堂不能真正探究起来的原因之一吧。


这些问题的提出,让我感觉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的确,关于“137****9517”老师的提问,在后来特级教师刘特的点评上也指了出来:问题太宽泛,没有指向性,属于无效的问题。在设计之初,我也知道,学生不可能一上来就对太阳系图提出质疑,学生一般会默认教师展示的图。如果,我把学生关注的再聚焦一点,如提问:欣赏了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我们再来看这张图,你觉得这张图有问题吗?从图上引导学生去思考行星大小是不是真实?行星距离是不是真实?让学生树立不迷信权威(教材、老师),敢于质疑的精神。


湖州科学老师”的不同颜色橡皮泥提问,我在试教中发现学生在交流、观察时会关注这一组的地球是什么颜色,那一组的地球是什么颜色的问题。为了避免无关因素对学生观察的干扰,我特地在市场上找单色的橡皮泥。


嘉善_民族风”的建议相当精到,的确,学生仅靠数据的观察,他们不认为他们捏不准行星的大小,如果时间有充裕,如果把操场上建构太阳系模型放第二课时上,则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捏橡皮泥的再一次改进,甚至可以不用模型,就改进后的橡皮泥进行第二次小组观察、交流,发现距离的问题。当然,思维的推理和直观的体验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可以改进的是:当学生觉得依缩小20亿倍后的直径捏准行星大小没问题时,教师可以让每组捏其中一个星球,放到视频展示台上比大小(标不标准),让学生体验到无法精准地捏出八大行星的大小,再顺势出示八大行星模型,可能效果会好些。


很佩服“爬爬虫”的建议,课堂上展示的太阳(临时化30元钱做的),还是前一天和喻老师、周向鹏老师交流中想到的要让学生比对太阳和行星缩小后的直径比较,以加深学生对行星渺小的认识才临时加上的(嘉善商场里没找到这么大的气球,下次定做一个)。如果用直径70厘米的气球,我相信学生会看得更直观,震撼会更深刻!


四、特级教师的点评


我的课还非常荣幸地得到了特级教师刘晋斌老师的点评,他的点评中说:“太阳系这个课我也听了不少,今天叶老师这个课,给我的感觉耳目一新。有很多地方的处理,我觉得是深深地刺激了学生。很多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不深,就看你刺激得深不深。你刺激得越深,他的印象就越深。今天叶老师在什么地方刺激了学生呢?数据!这个数据是逐步逐步呈现的。……我觉得叶老师今天这节课逐步逐步深入,数据一步一步地呈现,让学生对太阳系的大、行星小、范围大这样一个概念性的认识应该是非常深刻的,科学概念的建立也是很到位的。……当然,有些地方还值得商榷,比方说用橡皮泥捏八大行星,一直到缩小20亿倍,这样一个活动它的时间以及这个活动的价值,我个人觉得还可以深挖一下。……”


听了刘特的点评,是我感觉茅塞顿开:科学课的教学,不能是我们教师一厢情愿地演绎,我们更多地应该深入地想一想学生是怎么想的?学生是怎么学习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同样,喻特的点评,也是我进一步认识到科学课的教学要关注学生原有的基础、学生的发展方向、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此选择我们教师的教学手段。


五、看教学录像后的反思


细细审视自己的教学录像,觉得在听课老师指出来的问题之外,自己还有很多感觉不如意的地方:


1.教学时还不够放得开。害怕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不敢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想法,未能时刻关注去触及学生心底的想法。


2.课堂的表现还不够大气。未能有学生的提问“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般地行云流畅,不能完全做到以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来改变、改进后面的教学语言,不能够蹲下身子来倾听学生的发言,思考怎样更好地给学生以帮助。


3.PPT课件不配合。自认为是多媒体制作的高手,用的又是自己电脑,PPT的现场卡壳着实紧张了一把,多少让自己感觉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还不够冷静。


4.关注的学生面不够广。清点整节课回答问题的学生面,比较狭窄,未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总之,站在讲台之上,心中装的还不完全是学生,也相信,历练之后,沿着感悟再大踏步前进,下次表现能更精彩!


[此贴子已经被海风于2012-5-16 5:35:49编辑过]

分享 转发
视界决定高度!
TOP
2#

粗中有细,反思深入,叶老师的课还是很有层次性的。
TOP
3#

关于本课的链接资料:

《太阳系》的教学设计http://www.zjxxk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631

《小学科学模拟实验教学的建模研究——以三建<太阳系>模型为例》http://www.zjxxk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662

视界决定高度!
TOP
4#

这样的课很难上,作为公开课很少有老师会选择这个内容,首先我非常佩服叶军老师,敢于挑战高难度,其次,看了叶军老师的教学设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最后在课堂上,叶军老师的沉稳和大气,娓娓道来,带着学生步步穿越,演绎了课堂的精彩,向叶老师学习!向叶老师致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16 5:43:05编辑过]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5#

学生的感慨已经说明了课的成功!
一直努力中……
TOP
6#

是啊,叶老师的课层次分明,给学生强烈的感受!
TOP
7#

这么早回帖,海风真是勤奋!睡得晚,起得早!向海风学习!
视界决定高度!
TOP
8#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9#

听过《太阳系》的课,没听过如叶军老师这样剖析深入、层层推进的《太阳系》一课。受教了!
TOP
10#

叶老师的反思非常的深入、细致,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后,从现场短信到网络评述再到特级教师点评,你的反思和你的课堂教学一样,具有不同的思维层次和维度,学习了。
TOP
11#

与楼上老师同感:耳目一新!叶老师,有实力,有勇气!学习你的创新,希望将来在我自己的课上我也能有所创新!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2#

叶老师在三次以上的反思基础上又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真是佩服.
TOP
13#

第一部分,让学生的潜概念完全暴露出来,这样的设计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很佩服叶老师的细致!学习了!
TOP
14#

下载下来好好学习一下。

茅盾实验小学→乌镇植材小学→羔羊中心小学   金国江  QQ:55502289
TOP
15#

反思很多,针对大家的一些疑问又给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真佩服叶老师的在顺势推进,逐级提升,像您学习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16#

    很可惜没能收看的直播,没能直接感受叶老师的大气与勇气。但我绝对相信,敢于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呈现在众目睽睽之下,本身就是一位勇士。向您学习!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amp;Id=12396
TOP
17#

很值得借鉴的一堂好课
TOP
18#

这节课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得到提升,很有结构!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19#

     我是杭州丫儿,杭州丫儿就是我!


 那天大海风把他和叶老师您的课一放到网上我就去下了,因为我们电脑前看的,有些地方还是有疏忽的,所以还想去细究的,在你课前我就已经学习了你的教案,并把自己想听的地方划出了重点,所以省视自己的当初的重点,觉得还有疏忽,我还想再结合你这次写的反思好好去一起结合起来看,真正做到增进能力,增进收获!


     谢谢叶老师!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20#

谢丫儿捧场!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视界决定高度!
TOP
21#

     叶老师的课,每一个环节都设计的恰到好处,而且在我看来是点到为止。在第一个环节,用手捏橡皮泥来表示几个行星饿时候,教师只是让学生在明白了其捏的行星,在大小上存在问题后,关于行星大小的探讨就算结束了,没有让学生进一步在用“正确”地认识去捏一捏。我们是否可以称之为 清晰的朦胧美。


     或许我们的课堂不一定都要任何知识点都面面俱到,但可以面面指到……   不知道我这个想法对不对?

TOP
22#

课的结构层层深入,自己的发言倒显得有些多余或者太简单了……继续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