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5日,感谢我们小学科学教研组,我所在学校以及我的师傅,让我有机会参加萧山区小学科学名师风采的展示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赵海军和夏志明两位老师的课堂精彩纷呈,不断传来老师们的啧啧赞叹声。
在课后的分小组研讨活动中,组内成员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虽然我不能够一一领会组内老师所说课中蕴含的新理念,但是我想以此作为我“动手写”的一个开始。
两位老师的课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生进行动手实验的时间有点短。赵老师在《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中,学生动手的时间比较分散,但是加起来也不多。夏老师在《日食》一课中,动手实验相对集中一些,大概5分钟的样子。听课后,我转变对于“学生实验”的看法。
现在的小学科学中,很大一部分知识点,是我以前在读初中时候学的,只是难度降低了一点。为了适应学生 “适宜通过直观 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所以我选择了实验。这个时候,我做得演示实验比较朴素,只为呈现现象,说明问题。后来,多次外出听课,也有许多优秀的课例。上课老师注重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一样探究的过程,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用于实验,将该课所要掌握的方法和知识,全都寄托于长长的实验中去。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学生掌握最后的一个知识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明白这个知识是怎么来的。于是,发现课堂中满满的是华丽丽的实验。上课老师要精心取材,潜心设计流程,课堂上学生老师说得相对少,做得就显得很多。而今天两位老师的课,也不乏仔细准备了实验材料,总得来说是学生做得少,说得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观点和思维的碰撞就相对很多。学生不但看到了现象是怎么样的,同时也通过交流研讨在暴露了前概念后,重新建构了一个较为科学的概念。
这其中,我认为有对“学生动手实验”有一个从朴素到华丽,又回归朴素的一个过程,对于科学教学也有一个从指向知识 到 指向方法 到 指向思维的递进。而且在这个变化中,学生可能由善于接受 到 善于动手实证 到 善于质疑这样的转变。
或许是我浅薄一点,本来老师们上的课里都有体现,只是我没发现。
以上只属于个人观点,期待前辈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