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7日,我们一行15人前往舟山定海区,参加为期三天的“定海,萧山,瓯海三地小学科学教学联谊会暨定海区第11届小学科学教研之春活动”。这次的活动主题是“长时探究”,而活动形式也和以往有所不同,不禁让人耳目一新,先是由一个教师做观点小报告,内容是三个地区对“长时探究”的一些理解和建议,以及阐述本课的设计意图和所需要传达的教学理念。一个观点报告后就是来自三地三堂不同风格的展示课,分别是定海区廷佐小学王燕萍《用水测量时间》、萧山区新塘小学赵海军《我们来造环形山》、瓯海区仙岩霞霖小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最后的压轴讲座也是重量级人物——省教研员喻伯军。
刚看到这个主题时,我脑中第一个反应就是什么是长时探究?怎样提高长时探究的有效性?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试图从三位教师的课中找寻答案:
首先,第一节课《用水测量时间》中,教师通过灵活运用教材,有效整合探究活动,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原教材安排了多次测量“300毫升的水里流出100毫升所需的时间”,这样一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一定的装置流出一定量的水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而王老师将教材中的三个活动整合成了两个活动,并对教材做了灵活处理:第一个实验改为“测量200毫升的水流出第一个10毫升和第二个10毫升所需的时间”;第二个实验改为“测量200毫升的水流出第一个100毫升和第二个100毫升所需的时间”。我想,如果对教材没有足够的把握,是不会对教材做如此大的改动和调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究时间和互动时间,实现长时探究的有效性。而最后,长时探究的效果也出来了,通过两个有层次性的实验活动,学生对水流的速度受水位高低的影响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第二节课《我们来造环形山》中,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非常重视长时探究中的研讨环节:包括实验前的研讨,不仅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而且通过有效研讨,突破了活动中的重难点;实验后的研讨,赵老师则采用辩论这一独特的形式,使得实验后的研讨很激烈,大大提高了研讨的有效性,学生通过自己的表达,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认识。到最后,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比我们平常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却更有价值,因为在宇宙单元的教学中,重点关注的是课堂上学生不断出现的疑问,猜测假设,激烈的辩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对自然的那种敬畏。
在最后喻老师做的讲座——《长时探究的实质》中,我终于找到了更加明确的答案,所有的疑惑迎刃而解。什么是长时探究?长时探究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一种诠释,找到一种途径,有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和空间,理念和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和我们实际的教学策略结合起来,使我们心中的理想结合起来。怎样提高长时探究的有效性?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聚焦的问题,足够的材料,充足的时间,良好的研讨,合适的指导。
每次参加完教研活动,总有许多想说的,但往往因为学校中的很多琐事,或是日常的教学工作而耽搁了,而过段时间要再想写些什么,却发现脑子一片空白。所以,一回来就要强迫自己写些什么,为了这次活动,也为了自己,留下些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