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不但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分析教学结果。”课堂效果评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是否高,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气氛是否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是否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是否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是否达成;三是时间利用率是否高效,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积极性是否高,当堂出现的问题是否当堂解决,学生的作业布置是否合理。
7、从科学课课程理念上分析
①新课程对“过程”和“结果”的理解:“过程”是指导学生为探索和发现知识所经历的过程;在学校教学中,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是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科学课的核心是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过程--提出问题、情况预测、动手实验、记录信息得出结论,发展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课重学生亲历科学、重象科学家哪样探究过程。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结果是毫无意义的结果。这是科学课教学的准则,也是原则。我们不仅要注重孩子们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重视探究的过程。我们要关注孩子们是否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更要关注孩子们是否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同时还要关注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是否积极投入、尊重事实、有独到的见解、能设法解决问题、能接纳同伴的观点、善于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特别注意看是否让孩子们自主探究,自主观察,让孩子们学习自主观察,科学探究。看是否培养孩子们自己去尝试、去学习、去学会、去归纳整理。
②准确把握评价的内容
传统的评价,是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等排队。《标准》强化了教育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调控作用,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的相互结合与渗透。由于评价功能的转换,其形式方法都需要相应的变化。《标准》不仅给出了评价方法,而且通过实例,提供了教师的模仿学习的样本,便于教师实现评价与教学过程的结合
科学探究方面: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测量是否准确,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否为双向或多向的;收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的能力怎么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能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能否大胆想象用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乐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或研究;能不能关心科学技术,热心参与有关活动,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
科学知识方面: ①生命科学 ②物质科学 ③地球与宇宙科学。
③教材呈现的方式不同
同其它学科相比,《科学》教材特点是概念少、活动多,教师讲授少、学生内化吸收多,大量的探究活动既是教学主要内容,又是教学重要形式。这是因为科学教材在重现方式上能从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自主学习角度、学生认知角度和学生活动角度来呈现,而不是沿用成人为中心的角度、教师为中心角度和接受式学习角度来呈现的。教学设计不以结论加验证方式展开教学,而尽可能设计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结论,给学生自主学习留下充分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