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诚如楼上“海上愚人”所言,在“同一个摆”的前提下,这句话的表达是科学的,并不矛盾。
在“摆”的教学中,归结起来一句话: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越慢;摆长越短,摆得越快。而决定摆长的要素有三(按教材编排顺序):
1、摆绳(摆臂、摆杆)的长度
2、摆锤的长度(匀质材料、规则形状)
3、摆锤的重心位置(非匀质材料、不规则形状或添加附着物)
因为相关因素不少,具体到某一个“摆”中,通常存在多个因素综合发生作用,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教材采用对比实验,抽丝剥茧的编排方式,引导学生分步探究:先在“摆锤”形状、大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实验发现: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摆幅无关;进而出现一组摆绳长度一致,摆锤长度明显不等的摆,引导学生发现:摆锤的长度与摆的快慢有关;最后在同一个摆上(摆绳长度固定,摆锤长度不变),通过在摆锤上添加附着物,依然能调节摆的快慢,引导学生发现摆锤“重心”在摆速中的意义,最终将“摆绳长度”与“摆锤重心的位置”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摆长”的概念。
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单元的整体目标,准确把握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强化前提,科学表达每单元的科学概念,避免“盲人摸象”式的前后矛盾,立足(而不是推翻)前一课时形成的阶段性科学概念,引领学生进入下课时更深入的探究,最终形成科学概念。
“沉浮单元”的编排也是这样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27 8:51:4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