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1年11月作业集: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研修班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 [复制链接]

1#

2011年11月作业集: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研修班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研修班2011年11月份作业说明


1.作业内容:上交第1节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2.作业要求:包括公开课教学设计及自己课后的反思,同时请县教研员写好“听课记录表”


3.上交截止时间:2011年11月30日。


4.上交方式:使用电子稿,发学习委员蓝桂勇处zjjylgy@126.com


5.为了方便交流和学习,请各学员把本次作业回复到“2011年11月作业集: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研修班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主题贴下,希望各位学员按时完成。


6.文件名要求:X号学员:题目

分享 转发
TOP
2#

占位统计
TOP
3#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教学设计


    吴韦春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教科版科学三下第四单元第五课。研究的对象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磁铁,旨在引导学生研究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不会改变的问题,不但顺应了学生的兴趣指向,思维发展水平,更是希望他们通过这样的研究进一步认识磁铁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研究中,学生会经历:“理清问题——进行猜测——测量磁力——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实验操作需要合作与细心,对学生科学课近一年的学习来说,无疑是一次很好的科学探究能力的锻炼。


本课有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测量磁力,收集数据。学生在对问题作出猜测后,进行实验,获取数据。为了能让实验的数据反映磁力变化的规律,教师要精心准备实验的材料,精心设计实验的方案。这个实验的时间较长,需要耐心和细心。第二个活动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由于实验中,学生得到的数据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数据的生成与教师的预设之间的误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最后自然的引出“把相互排斥的两个磁铁结合在一起,磁力大小又会怎样变化呢?”有了前面的研究做基础,这个问题就由学生自己来独立解决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接触科学学习已半年有余,他们有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在运用时常常还不够严谨,逻辑思维正处于开发期,需要老师多引导。


在生活中学生已对磁铁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了磁铁有磁力,大部分学生知道不同磁铁的磁力是不同的。但对同一块磁铁的磁力会不会变化,学生就不敢很肯定地说了。因此提出“磁铁的磁力会变化吗?”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有挑战,很感兴趣。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沉醉于活动的乐趣,而对数据的分析这样的逻辑思维活动感到比较枯燥,因此教师要通过细致的指导,带领学生在玩中收获。


教学目标:


(一) 科学概念: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变化。


(二)  过程与方法:1、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2、学习改变磁力的一些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测量磁力,收集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细致、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5个大小相等、磁力大小一样的环形磁铁,两个纸杯子,薄本条,回形针、回形针制作的小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玩什么呢?老师出示两块环形磁铁。


2、如果要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有几种放法?(指名生操作演示)(生:1、相吸;2、相靠    ;3 、          )


师: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研究相吸这一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指名回答)(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后面的指导变得很有必要)


生:有磁力,


师:既然是力,力有大小吗?可以用什么办法证明呢?


3、不借助于其他任何材料,一块磁铁的磁力自己会变化吗?


4、一块磁铁本身的磁力不会改变。如果我想改变磁铁的磁力,你会采取什么办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团结就是力量,类比推理,发展思维能力)


5、让一组学生演示想采取的办法,其它小组仔细观察,并说一说自己小组不同的想法。估计磁力会怎么变。


6、揭示课题


二、测量磁力,收集数据。


1、  我们怎么才能知道磁铁的磁力是否发生了变化呢?学生作实验前的猜测。


2、  向学生介绍书本上的测量磁力大小的方法。(在肯定学生的方法的同时,提出一种比较简便,容易统一的操作方法。体现科学的严谨)


3、      磁力大小用什么表示?在比较的实验中,为了做到公平,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实验要求:(对比实验)一、几个磁铁的磁力大小要相同。二、测量磁力大小的方法要保持相同。三、放磁铁的薄木片不变,做钩子的回形针也要算在总的磁力中;用同样的方法钩住回形针,使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四、挂上最后一个后,吸不起来的那个不能算。五、小心、轻放;轻声交流。六、请小组长将实验结果写到投影仪的表格上等。)(师生共同想办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地来关心自己的实验质量)


4、为了操作方便,老师也为大家提供一些操作的心得:1)垫得高些,尺子能够长些更好,便于挂回形针。2)把回形针先挂在钩子上,再把小钩子往磁铁上吸。


3)实验用的第一个磁铁始终放在最底下,后吸上的磁铁依次往上叠。


5、分组试试用一个磁铁能吸起几个大头针。比比哪组的吸得多。(用比赛的方法,其实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验中更细致,这样得到的数据才更有用。)


6、汇报后,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








































回形  磁铁


   针个


      数


组别


1块


2块


3块


4块


……


1







2







3







……







7、分组实验。(在每一次实验前进行猜测,学生肯定要对前一次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是诱导学生去主动探索,找到规律的一中方法。)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交流汇总实验数据。说说我们的发现。


2、我们先前的猜测对吗?(这是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的一次碰撞,有利于学生修正错误)


3、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告诉我们什么?


(对应课题,得出规律:)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能改变磁力的大小。


四、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了哪些收获?


2、我们已经知道了两块或多块相同的磁铁吸在一起能增加磁铁的磁力。对于磁力,你还有什么想要研究的吗?


3、提出“把相互排斥的两个磁铁结合在一起,磁力大小又会怎样变化呢?”的课题。(从反面去思考问题,让我们对磁力的变化了解得更全面。)


五、板书设计:


磁力的大小会变化吗



                      +              相吸;相斥



         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能改变磁力的大小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研活动,县教师进修学校给我展示的机会送教本县安南乡校,于是我选定了三下最后一个单元中第五课《磁力的大小会变化吗》,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在教学设计中我比较详细地指导学生如何科学、公平的比较磁力大小的变化,课堂上化了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去发现如何做会使实验更公平。在这个不断挖掘,不断深入,然后不断清晰明确的引导过程中,使学生明白科学实验要科学、要规范,明白科学活动的特点。从起始阶段树立起严谨的实验态度。
    1、从实际的课堂上反映,这样的设计引起了大部分学生积极地思考,同学们的发言也很精彩,但也有少数学生平时科学实践少,只能做个听众。


2、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原动力,想想在这一节课上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对学习效率有一定的提高,同时对于学生在课外也会利用课堂上所学,再去探索,自主研究。
    3、要给予孩子怎样学习的指导,学习学习,学了之后干什么?我想学了之后,学生能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去学习新的东西。这节课中我结合《科学记录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在课内给予孩子详细地指导如何比较磁铁大小的变化,在课内学会实验前怎样思考注意点,怎样做这个实验,怎样分析得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课外小课题:把两块相斥的磁铁强行结合在一起,它们的磁力大小又会怎样变化呢?把课内所学进行延伸,有了课内相吸的两块磁铁结合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增大的实验结论后,学生自然也很想知道相斥的是怎样,这既是学生自身的需求,也是让学生进一步利用课堂上掌握的技能进行课外探索的好题材,还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的好办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3 14:26:15编辑过]

TOP
4#

受到,顺便占领该地区!

TOP
5#

作业已发邮箱,请查收
TOP
6#

作业已发邮箱,请查收
TOP
7#

作业已发至学习委员邮箱,请查收
TOP
8#

公开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已经在11月和12月两次送教。本周五还要参加实验小学优秀教师展示活动,因此想再磨一磨这堂课,等这次活动结束后再次进行总结和反思。

TOP
9#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09号  庆元县松源镇一小  叶枝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的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玻璃杯扣在一个装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探究液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小烧杯、稍大的烧杯,开水。


教师:(学生初步认识液体、气体)一杯水、湿毛巾、两只勺子,一盏酒精灯和一盒火柴、黑色的手工纸。


 学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很高兴给大家上课,这么多的老师都不认识你,哪个同学能介绍一下自己。——很好听的名字,上讲台写名字(用水)。——请2生介绍。


2、小朋友们,看一看刚才黑板上写的字,有什么发现?——生汇报。


3、生活中这样水干了的现象你能举例子吗?拖地、洗手帕、擦桌子、晾晒衣服、稻田里的水干了……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 ( 引导建立“水蒸气”、“蒸发”的概念。)。


1、小朋友真是留心观察。我们一起来看几张照片(金鱼缸的图片和内容的使用内容来自浙江小学科学论坛)。


2、老师家里一只鱼缸装了水,一条红色的横线表示水的高度,能看明白吗?


这是我第一天,第三天的晚上拍的,……猜想:如果第二十天,你估计这水会怎么变化?第三十天会怎样?


3、学生描述。


4、师:水既没有流出去,更没有人为的动作,那么它怎么会减少呢?水变成了什么?——学生讨论


5、师:我们科学课里把水这样慢慢地少了、慢慢地干了,水变成了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板书:水——(蒸发)——水蒸气),让学生一起说一遍蒸发的概念。


6、讨论感知水蒸气的特点: 桌子上有只烧杯,烧杯里有半烧杯水,请问,烧杯里的水现在在蒸发吗?(在)师拿起杯子,“我看看没少去了,我说它没有蒸发。说它蒸发,你要有理由呀。”——理由(让学生在操作中得知):如果我把这个水沾一点在手背上,过一会手背上的水还在吗?(水在蒸发,很慢而且看不到)


是不是只有白天才会蒸发?——生讨论。——中午也在蒸发,傍晚在不在蒸发?


湿的毛巾上面的水在蒸发吗?


我在小黑板上用湿布划长长的一条横线,水在蒸发吗?


这些水蒸发之后都变成了什么了?


我们能看到蒸发吗?——看到水蒸气了吗?水蒸气有些什么特点你知道了吗?小组开始讨论。


讨论初知:水蒸气无处不在。


(无色、无味、摸不着,看不到,到处都有的气体。


三、探究“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教师提问:蒸发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里有条湿毛巾,估计它变干要多少时间,如果让一条湿毛巾更快地变干,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1、学生讨论、猜测。


教师归纳板书:加热,风吹,……


2、你们真了不起。你们说的办法听起来都很好,但是不是切实可行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先来研究其中一种方法“加热”。板书:加热能加快水蒸发?


3、我们该怎样来验证呢?(做实验)老师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两只小烧瓶,一杯冷水,一个滴管,一盏酒精灯和一盒火柴。你们想怎么研究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说一说。


4、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和方法。


5、交流。(先让学生充分说出实验设想,教师随机引导)


6、实验中我们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1)两只汤勺各用滴管滴入一满管的水。


(2)将一只汤勺放在蜡烛外焰上加热,另一只勺口水平摆放,不能让水流出。注意观察水蒸发时的现象。


(3)注意安全,观察时,眼睛不要太靠近加热中的汤勺。不能直接接触加热过的汤勺。


7、一组学生合老师共同开展演示实验。学生共同完成表格


我们发现了   第()小组



















 


1号烧瓶


2号烧瓶


加热中我们发现


 


 


最后我们发现


 


 


我们的结论


 


 


8、汇报,交流:


(1)哪只勺里的水蒸发得更快?板书:(把“问号”去掉)


(2)在加热过程中,我们发现水蒸发时还有哪些新的现象?板书:白汽


9、小结:水受热以后,获得热量能更快地蒸发,从液态转化为气态。


四、空气中的水。


1、师:我们晾衣服,水在蒸发,我们现在杯子里的水在蒸发、我们身边的河流、远处的大海、湖泊中的水一直在不断蒸发,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到空气中了,空气中容得下那么多的水蒸气吗?(下雨)


2、质疑: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板书:?让水蒸气变成水需要什么条件?你们猜猜看。板书:——?


3、学生讨论,交流。板书:遇冷


水蒸气遇冷能不能变成水呢?我们再通过一个小实验来证明。


4、教师讲实验要求并演示。


往一只小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然后用一只烧杯瓶口朝下,倒扣住杯口,观察烧杯上发生的现象。


为了让实验效果更明显所以我们选择了用热水做这个实验,是因为热水蒸发更快,能产生更多的水蒸气。在做实验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安全,记住了吗?


5、教师为每组倒热水,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6、汇报:你们在烧杯上发现了什么现象?(烧杯内壁都有一些小水滴)烧杯原先有没有?这些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你能解释吗?


课件出示: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片会冷却下来,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水滴。


7、通过刚才我们的实验观察,证明了水蒸气遇冷能变成水。擦掉板书上的?


课件出示: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8、讨论:雨是怎样形成的?


雨是水蒸气形成的,是怎样形成的呢?小组讨论交流。

9、小知识:雨是怎样形成的: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径只有0.01~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2毫米。它们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就是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这些小水滴要变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体积大约要增大100多万倍。
它主要依靠两个手段,其一是凝结和凝华增大。其二是依靠云滴的碰并增大。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
如果云体内的水气能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这种凝结过程将会继续下去,使云滴不断增大,成为雨滴。但有时云内的水气含量有限,在同一块云里,水气往往供不应求,这样就不可能使每个云滴都增大为较大的雨滴,有些较小的云滴只好归并到较大的云滴中去。
如果云内出现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那么,这种凝结和凝华增大过程将大大加快。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而且还会“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当大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水。

 


五、巩固应用


1、讨论“白汽”。


(1)有人说白汽就是水蒸气。你同意吗?讨论,能不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帮他们解释一下。


(2)白汽是怎样形成的?


(3)我们还看到哪些地方有类似于白汽的现象?说说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现象再次证明水蒸气遇冷能凝结成水。


六、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风吹是否能加快水的蒸发?请同学们在课后设计一个小实验继续研究吧。


知识梳理。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2、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3、加热()加快水蒸气的蒸发


4、白汽不是水蒸气而是小水珠。


反思:


1、选课:接受教研室送教下乡的任务后就琢磨着,该选一节什么样的课呢?在反复翻阅课文的过程中,发现这是一节很典型的探究课,而且在小学科学论坛上也有很多评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选择这课作为自己的上课内容。实践后证明,选择还是正确的,探究内容深深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探究欲望比较强烈,探究的过程也比较投入,学生的主题地位得到较好的体现,思维得到有效提升,知识得到有效拓展。


2、用赞扬激起表现欲:到送教学校后,令我吃惊的是该班级只有12位学生,而且是基础最差的一个班级,平时不善于发言,况且到校听课的是附近5个乡镇的老师,面对这么多的听课老师,学生们的表现会如何?负担重重的压在身上。上课伊始,我首先身先垂范做自我介绍,然后抓住一位同学举手自我介绍的机会,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看这位同学表现多好,多勇敢,高高举起他的小手,掌声送给他,同学们,你们想得到掌声吗?请你也举起你的小手来……”;“这位同学的回答太棒了”我翘起大拇指表扬孩子们,就这样,孩子们在我和同学们之间的的表扬与激励中,拘束感也渐渐没有了,发言也越来越积极,孩子们不断得到掌声,脸上绽放着一朵朵小花似的,沉溺在喜悦当中。课后班主任表示从没有看过孩子们有这么好的表现,这也使我更坚信: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扬。


3、以活动为基石开展探究:本课设计了 3 个支架活动,每个活动都有特定的概念指向的内涵,后一个活动又丰富前一个活动所获得的概念。


(1) 通过黑板用水写字,鱼缸里的水变化、手背沾水,建构“蒸发”概念。


(2) 通过冷热玻璃片,建构“凝结”概念。


(3) 通过白汽装置,揭秘“白汽”是什么。


活动(1)的意义是通过黑板用水写字的现象,获得“蒸发”概念的第一层次的认识,后学生举证,将概念建构在学生生活积累的基础上, 再用手背沾水的实验将水蒸发的一个过程结合学生的体验呈现出来。 在金鱼缸里水减少的过程“显像化”和手背上的水蒸发过程“即时化”使得水蒸发概念得到了有效建构。


活动(2)的意义是首先通过在两个温水杯上分别覆盖冷热两块玻璃片,让学生看到了水蒸气有“遇冷凝结”这一特点;然后,通过对玻璃片上的 水珠产生的解释以及学生对生活中“凝结”现象的举例,有效建构了“凝结”这一概念,学生在归纳的推理下,经历了科学的概念建构过程。


活动(3)的意义让孩子通过 辩证的思考经历: 看不见的那段是什么?那白汽是水蒸气吗?白汽是 什么? 借助凝结的概念,学生明白了是水蒸气(看不见得那段)遇到周围冷空气后凝结成的小水珠而形成的白汽。


这三个活动是紧密结构在一起的,形成了活动链。期间有思维上的矛盾冲突,又有事实证明下的概念清晰,有意义的学习在此活动中展开,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本课的核心概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3 15:25:39编辑过]

TOP
10#

01毛剑梅  作业已发邮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5 22:00:09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