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高的成长记录贴 [复制链接]

1#

高高的成长记录贴

      第一次上来,以后会慢慢记录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
    

[此贴子已经被追求于2013-9-18 8:03:24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欢迎来论坛留下脚印,祝福你能快乐成长!
TOP
3#

欢迎加入到这个和谐向上的队伍,希望在这里记录下自己的真实足迹。
TOP
4#

你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脚印在这里留下

秀山小学红领巾气象站地址:  http://dsxsxx.com/qx/    欢迎你多关心气象信息
TOP
5#

欢迎加入!你在萧山小学科学网的随笔已经拜读,也可以贴进来的,把这当作仓库,储存起来。

TOP
6#

以下是引用我是高高在2011-6-6 22:19:00的发言:
第一次上来,以后会慢慢记录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
欢迎新朋友!
TOP
7#

欢迎加入我们的大家庭!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8#

欢迎加入这么好的团队!
做有意义的事!
TOP
9#

岩石与矿物”专题研讨有感
高莹燕
    6月15日,我参加了中美“广角”工作站“岩石与矿物”专题研讨活动。本次研讨活动内容分别是城东小学陆祝林老师执教《矿物的特征》和益农镇小的罗海军老师执教《给矿物分类》。有幸的是,工作站的导师陈晓萍教授第一次亲临课堂指导。还有德国班贝克大学科学教学法教师Reinhold.link和教研员何老师。

    课堂中,两位老师指导到位,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经历了真实而有效的科学探究。通过这次活动,我有了新的收获,以下是我对本次活动的感受和一些小小想法。

    第一节课是陆祝林老师的《矿物的特征》。我觉得陆老师开头的导入环节很好。陆老师告诉学生他准备了一份小礼物,问学生想不想要。这个结果是肯定的,同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当学生们知道小礼物是饼干时,都很兴奋。陆老师要求在吃饼干之前先得完成一件事:仔细观察饼干和桌子上的矿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学生交流以后,陆老师告诉学生今天要研究的对象是矿物的特征。其实这个导入过程已经为下面第二个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且,我发现很多小朋友吃饼干时,有满脸灿烂的笑容,好轻松的环境。当然,在这里有个小小的想法,陆老师在讲任务的时候,是否提醒学生先听要求,再去拆小礼物呢。因为有些学生早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拆小礼物了。这样一来,就有部分学生没有听清楚陆老师布置的任务了。

    第二个活动是通过各种观察方法观察矿物,在这里陆老师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我有意识地记了一下学生发言的次数,38人次(或许有些出入)。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活动中去真是不容易啊。但是,学生交流汇报时,陆老师让学生代表汇报以后,直接将记录单子带走,然后再让学生补充,只让学生说了一下。这里陈教授指出,学生汇报的记录单最好是放在展示台上,并且把补充合理的记录上去,这样的话合作交流会更有效。

    还有陆老师很从容的教学风格值得我学习。

    第二节课是罗海军老师的《给矿物(鞋)分类》。首先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这堂课的模式很新鲜。课堂上没有课桌,椅子也不像平常那样放置,而是围成了2个圈。我想这样的模式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很特殊的体验吧。

    学生交流活动的方式也很不一般,每个小组把记录号的单子贴在墙壁四周。然后让其他学生去观看,并且选出自己认为合理的一种打上☆,认为不合理的就打×。陈教授指出,这是一种很好的学生自我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把记录单展现在墙壁上后,再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充分体现了活动式教学设计,非常好。

    但是,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我们都发现,有些记录单上竟然都是×。事实上,那些记录单子的分类并没有问题。是什么原因呢?我问了一个学生,为什么打×,他答不上来。而且我还发现,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仔细去看记录单,只注意到下面空白处有×,就直接打×了。如此一来,学生交流的效率就会低一些。

    最后是陈教授的点评。陈教授指出,2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学设计中大量的观察活动,和教学方法合作学习,这些学习非常有效。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在教学中怎么样才更有效呢?学生学习后带回去的是什么?当然Reinhold.link教授也发表了意见。值得我们深思的。

    这一天,我又载着满满的收获。
   (或许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TOP
10#

原来我弄错了,一个又一个的另发帖子,只要一直以回复的形式把一些想法放上去就可以了,呵呵
TOP
11#

中美“广角”网络研讨   Post By:2011-6-21 22:54:00

6月21日,20点30分,我又一次参与了中美“广角”网络研讨活动,此次活动,对我来说,又是很大的收获。
导师的点评,学员们的交流,使我这个不太能说的新人,有些压力,我看到了差距。所以,我得花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学学习当中去。  

TOP
12#

6月21日晚上20点30分,中美“广角”工作站又一次迎来了网络研讨活动。导师美国麻省州立大学张红琴博士和工作站全体成员参加了这次语音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主要内容是研讨6月15日在新塘小学开设的两堂研讨课。陆祝林老师的《矿物的特征》、罗海军老师的《给矿物分类(一)》。

在交流活动中,学员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指出不足和改进意见。以下是简单的信息整理。

首先两位老师的课是高效有质量的课。

大胆创新的教学设计。如陆祝林老师教学导入用生活中常见的饼干,与矿物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相同的地方;罗海军老师对学生座位进行调整,不仅使学生有特殊体验,也是我们听课的学员们有不同一般的体验。并且在活动反馈过程中生生交流评价,把记录单展现在周围墙壁上以后,再让学生自己评价,充分体现了活动式教学设计,值得我们学习。

正确的理念方法,有效的合作学习。陆祝林老师的课,学生先是独立学习,然后是全班交流。罗海军老师的课,先是2人小组后全班交流。真正做到了学生有效交流与学习。

当然学员们也提出了不足和改进。如两位老师,在出示观察注意事项时,都是内容偏多,看一遍根本记不住。建议是注意事项内容尽量精简一些,或者在学生活动过程中PPT一直展示在那里。

陆祝林老师在学生汇报描述岩石特征后,让学生直接将记录单带回去。其实每一组都只有1位学生观察一种矿物,那么在汇报时,其他学生就没有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建议是把矿物贴在记录单上,当学生汇报完后,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观察和补充,如果是比较合理的补充,就应该把这个信息记录上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矿物特征的印象。

罗海军老师的课,学生小组成员2人一组,分组太小。记录单较多,导致学生在生生评价过程中,只是浏览性的评价,有些学生来不及评价其他小组的记录单,便匆匆做了判断,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这样便使得学生有效交流的效果下降了不少。建议是把2人小组改成4-5人合作,记录单子少了,学生评价会更仔细。评价时也可以派一个代表去评价,这样评价可能会更有效。
                以上仅是简单的整理,见谅了。
TOP
13#

^_^,两种形式可以结合使用,单一的话题,就可以单独发一个帖子来讨论。个人成长记事,就用同一个帖子,能看到积累的过程。

TOP
14#

恩,我知道了。
TOP
15#

       今天的收获。


 


   


      目前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整个教学以一种启发式教学,老师启发学生思考来讲。张博士建议,以建构主义方式来教学。希望学生通过自己不断讨论,能够把知识建构起来。现在我们学生探究完以后,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交流,这个过程都还只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一般课堂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但是在学生探究完以后,怎样组织学生有效以及高效进行讨论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已经习惯了这种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方式,所以学生不能够主动参与到交流当中,一定要老师来进行辅导,是教师在主导交流。二是老师习惯了主宰课堂,所以不能够很信任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到两点:一,改变观念。不要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说出正确答案,这种讨论就是有效的。我们要放弃以得到正确答案为目标的讨论的想法。要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质疑当中,慢慢建构出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哪怕这种理解不是很恰当,都要让学生自己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这种概念。而是让学生自己慢慢将前后概念连接,这样才会使知识有连贯性,完整性。老师应该有这样的主导思想来改变自己的课堂。


    


  


      二,老师从自己的课堂开始,首先要纠正自己的想法,改正自己的作为。另外,给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然后告诉他们我们的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告诉他们为什么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该怎样来进行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5 23:10:46编辑过]

TOP
16#

 

      暑假这两次教研活动,我觉得最大收获是提问,就是如何提问。问题有两类:扩散型和聚敛型。通过博士的讲座,我发现自己之前在课中的很多提问属于聚敛型,就像打乒乓。一问一答式的。这样的提问效果不佳。如我在运动起来会怎样一课中,认识呼吸器官,原本设计是按顺序让学生认识,这样是比较死板的,如果碰到不认识的器官,就变成卡在那边了。改成让学生把认识的器官说出来,然后再来认识其他,这样学生更积极。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关于提问,我不保证说我会把每个问题都设计成扩散型的,让每个都问题都很有效,但至少,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肯定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并且努力向能激发学生更多问题的问题靠近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3 22:36:28编辑过]

TOP
17#

教师的提问真的是一门艺术!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18#

 

      9月6日,我们工作站安排了活动,主要是讨论这学期的研讨内容,仍然以《岩石》单元为主题。对本学期活动计划,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也提出了意见。行动研究,老学员们早就在行动。这一次,我也可以做这个研究,我选择的主题是课堂提问。对于课堂提问,我之前其实没有那么注意,直到博士7月12日那次关于提问的讲座,才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提问原来存在很多问题。之前我提问的目的,往往只停留在为了解决科学问题上,而很少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能发展的角度思考。这一次学习,从教案设计开始,对照19个问题展开。一点一滴,一定会有所进步。

TOP
19#

加油哈!!
TOP
20#

 

      关于全国年会,不曾想过,有一天我会和它离的这么近。我觉得很幸运,同时也觉得很紧张很兴奋。特别是因为从来都没有整理过课堂实录,没有经验的我,就是怕来不及,我也跟罗海军老师问了好多问题。罗老师都耐心的解答。还好,我把实录整理好了。从这里,我也发现,原本认为不容易做的事,通过努力我也是可以完成的。


      我整理了一节《植物的根》,是一位新疆的老师上的。课上的很好,教学设计和环节自然不用说。不过,在我整理的时候有一点小小的想法。这位王老师讲话,有些地方出现多次重复。听了以后,会感觉有些罗嗦。其实,只要把话讲清楚了,一遍就可以了。


      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非常重要,这也是我要好好学习的地方。


      我还看了一节《运动与呼吸》。张晓萍老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从开始到结束气氛都是非常的好。看了就感觉自己也是个学生,参与进去。


      这些优质课,让我们看到了差距,要像这些老师们学习。等有时间,一定要多看看这些课,好好学些呀。

TOP
21#

 

《点亮小灯泡》这节课,主要围绕“观察小灯泡等材料”、“尝试用多种方法接亮小灯泡”、“讨论电流,学习电路”这3个活动展开。


 


这次的活动对我来说,意义非常大。课上下来以后,得到老师们的肯定,是我努力的动力。


之前,我试教了几次,然后每一次都有改动。其实有些担心的,不过等课几次磨下来以后,我自己开始会发现哪里好像有点问题,然后再修改一点,我想这也是一种进步吧。


这次上课,对我自己是一种锻炼,虽然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改进。


反思:


1、第一个活动“认识小灯泡等材料”教学还不够到位,以至于后面学生的学习中,对这些材料的名称没有掌握好。


2、在材料的准备上有失误,PPT上的字出了一点问题。还有就是小灯泡,前一天我试过的,课一个小组的小灯泡竟然破了,所以他们正确的连接方法也不会亮,不过幸好被我发现了,及时换了小灯泡。


3、课上下来以后,我自己也感觉到了。课堂上,教师参与的太多,像贴记录单,原本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第一张成功的记录单由我贴,做一个参考。然后其他几张让学生自己贴。可是我有点急,就忘记了。还有画电流路线,其实也应该请一位学生来画,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堂课,我控制的多了些,不够开放,学生主体性不能很好的凸显。这一点,以后一定要注意。

TOP
22#

也是高手!
秦爱军  杭州建德市 QQ:403962363
我的淘宝   http://yumifeifei.taobao.com/
TOP
23#

高老师真的很努力,听了你两次课,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我们同一个镇的科学老师要多交流。
TOP
24#

以下是引用我是高高在2011-6-6 22:19:00的发言:
第一次上来,以后会慢慢记录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

欢迎新人登场!

TOP
25#

谢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你们那么忙,还要抽出时间来听课,帮我分析,还给我出主意。谢谢你们!
TOP
26#

高老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有所进步,继续加油!
TOP
27#

通过几次研讨以后,我发现自己有一个地方很不足。我最怕说,对于这些好的公开课,我的感觉常常只有一个字“好”。可是,如果要我说,好在哪里?我却说不出来。关于课的不足之处,我更不知道了。偶尔好像有一点点自己的想法,可是又说不清楚,感觉很混乱。 
TOP
28#

 

史老师《呼吸》这堂课,


开始让学生自己提问,关于呼吸,你有什么想知道或者说有什么问题吗?整堂课的提问很多,多为开放性提问,问题围绕3个问题展开:为什么要呼吸?怎样呼吸?用什么呼吸?学生课堂交流比较开放,都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课上的非常成功。

TOP
29#

 

我常在想,通常我们有些害怕评课,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好。在讨论全国优质课特等奖《呼吸》一课。我感到无从说起,只觉得上的很好。听了张博士点评以后,才恍然大悟。好课优点很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仍需改进。


    史老师很成功的组织一次全班讨论,对概念层层推进。学生对于“呼吸”的概念有非常多的想法,史老师的课充分利用学生的潜概念,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然后层层击破学生的疑似概念,来达到学生认识“人为什么要呼吸、怎样呼吸、用什么呼吸”。


教师的提问决定了科学教学交流研讨的性质。教师的提问、种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构建知识的认知过程。


如:我现在的问题是鼻子可以完成进气和出气,嘴也行,为什么要这样来长?就是说,有鼻子和嘴巴都行,为什么要这样子呢?


学生回答精彩:如果有一个器官堵住了,就可以用另外一个了。这是学生的概念。


老师是这样接下去的,问:什么堵住了?大家说不是堵住了,直接否认了学生上面的回答。然后直接抛出了教师自己的问题。这里老师的处理不是特别恰当。改成:学生讲的如果有一个器官堵住了,就可以用另外一个了。教师接:你能解释的清楚一些吗?让这个学生接着他的概念来说下去。

(博士的指导)
TOP
30#

高老师很认真,很努力啊,像您学习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30 14:32:06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