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1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点评
浙江教育学院 陈晓萍
《食物链和食物网》
一、 教材分析
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中第五课。本课分为三部分:一是认识食物链,用箭头表示“被吃”的食物关系及能量交换关系,并能认识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二是通过动植物食物联系认识食物网,使学生认识动植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三是初步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从而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此单元前面学生已经认识生物与水、温度、空气、光等环境因素的联系,即从无机环境开始进入生物与生物之间联系。
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物与环境”中“环境”。知道生物的生存受周围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和各种其他生物。
2、食物链与食物网。知道生活在同一区域的生物之间是有食物关系的,。。。。。。。
3、生产者与消费者。知道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
过程与方法
1、 能在给定一组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的情况下,画出相应的食物链与食物网。
2、 参发现周围环境中一些生物的食物联系,画出比较简单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 能推测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某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可能引发的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人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所处的位置。
2、 意识到任何生物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食物联系。
三、 教学过程
(一) 村边水稻中的生物与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
1、 村边水稻田里可能存在的生物。
2、 分析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3、 研究一组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理解什么是食物链、生产者及消费者。
4、 找出水稻田里更多的食物链。并把水稻田里生物的食物联系形成食物网。
(二) 森林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
每人完成任务森林中的三条食物链与一个食物网,并进行小组交流。
(三) 应用与拓展
1、 根据一个生物画一个食物网
2、 食物网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3、 教师演示,在食物网中“去掉”一种生物,感受其对食物网的影响。
过程方法:收集资料,实验活动,游戏活动等等。
1、概念理解:三节课不能限于食物链、食物网,必须有“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态平衡的观点。
能量金字塔:能量在食物链上的流动是遂级递减的。
有老师明显错误:虎和狼是什么关系?捕食、竞争?一定要为后面生物多样做好垫子。
2、问题的错误:(1)目的论:
师:这么多的生物为什么生活在一起?
生:因为能找到食物
生:因为它们是食物链,可以互相吃对方
师:青蛙明知会被蛇吃,为什么还留在田里?
(2)指向不明:“稻子→稻螟虫→青蛙→蛇”
师:这其中蕴含着什么?
生:蕴含中青蛙也可以吃蛇
教师希望学生答:能量流动的方向(营养流动的方向)
(3)生成性问题:
“稻子→稻螟虫→青蛙→蛇”
师:这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最低层不吃东西
师:其它同学呢?其实这里可以直接先得出:生产者
同理:师:的小动物们吃什么?这些生物间有什么食物关系?
生:被吃的昆虫数量很多。
师:能否按照谁被谁吃的方式表达这些食物关系呢?
(希望生产者、消费者。。。)
而学生这里可得出:能量流动,金字塔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生命世界(三)》
一、 教材分析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是小学科学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七课时内容。在前面两课使用显微观察生物细胞的基础上,本课以一滴水为载体,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识别几种生活在水中的常见微生物。
对于微生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缺少亲身体验。通过本课的教学,试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观察工具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的观察能力,同时认识到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微生物同样具有生命的特征。并力求发展学生对微生物的研究兴趣。
关于教材分析:
1、 知识:你看到了些什么?它们是怎样的?
2、 学习使用显微镜:你是怎么看到的?
明线:知识,暗线:技术(也要承上启下),
关于装片:洋葱表皮细胞到草覆虫,这是一个静态观察到动态观察。不能从简,要规范。
关于显微镜的操作,比如“两眼睁开”
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生物
2、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 通过典型微生物的观察了解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
4、 使学生初步认识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过程与方法
1、 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
2、 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到的微生物的特征
3、 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发展学生对微生物的研究兴趣
2、 渗透实证意识
三、 关于课堂生成
水中观察到“生命”,为什么?学生说“会动的”——前概念,
师:会动的就是生命吗?手握遥控器,它在动,这是生命吗?
生:要自己会动的才算。
师: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草覆虫在繁殖。——观察与推断
师:真得看见了吗?你很聪明,因为你知道它生命,生命具有繁殖的特征。(已知到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