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丰南区小学科学教学案例研讨会”交流发言材料:
利用“有结构的材料”,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有效性
毕家0小学 王利江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有价值的探究信息。
教师要为学生准备(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去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保证学生搜集信息的简约和准确。比如,今天的耿明旺、郭靖坤两位老师执教的《摆的研究》中,教师就为学生的成功探究准备了(或让学生自己提前准备了)不同重量的摆锤、长短不同的细绳、支架。这些材料就是非常符合本课教学和探究需要的,且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和组合,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材料,所以这些材料就是有结构的材料。这是这些“有结构的材料”的准备才使得这两节课实验探究更有效,学生获取、搜集的信息才更迅速。
假如换种情形:如果材料过少,则学生难以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自然搜集不到或搜集不全指向问题解决的信息;如果材料过多,则有时会分散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使学生搜集到的信息杂乱,影响或终止后续的整理。今天的教学教师材料的选择可以说恰到好处。
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可以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有效性,可以使科学课的探究效率更高效。我对有结构材料的选择深有体会。比如我在刚刚任教完的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中,就遇到了一些情况,至今然我记忆尤深。本科教学中教材设计的一组实验材料有橡皮和胡萝卜。教材中表述胡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一半,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更小呢?希望通过橡皮和胡萝卜的实验,学生会初步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是不变的。
可我实际上课时却发现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当我把切下的萝卜分给学生,实验结果居然有些组的萝卜块下沉(把它切成1/2、1/4、1/8也是沉的),有些组的萝卜块上浮(把它切成1/2、1/4、1/8也是浮的),并非教师希望的那样“萝卜在水中全是浮的”。这就怪了,该如何解释呢?学生肯定会提出“为什么有的萝卜沉,有的萝卜浮?”,教师该如何回答呢?这就反映出“有结构材料”的重要性。学生获取有效探究信息的途径是否就此止住??
此时,与其把不正确不科学的解释告诉学生,还不如把问题抛给学生来讨论。不过经过讨论,学生的解释让我感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有的说“可能萝卜有些地方是空心的,有些地方是实心的”;有的说“可能萝卜有些地方水分多些,有些地方水分少些”。经过观察大家还发现:萝卜靠近茎叶的部位切下的块浮上来了, 而在中间切下的块却是沉的。最终大家讨论的结果是一个萝卜切下后,不同部位的沉浮是不同的,但同一块萝卜把它切成1/2、1/4、1/8(即体积变小)后,沉浮情况是不变的。下课后,我学生一起去查阅有关 “萝卜不同部位的沉浮不同”的问题。这节课因为教师课前一时偷懒未做“下水实验”、没有为学生准备适合本节课教学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而使得课堂上差点出洋相,应该好好吸取这个教训。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高搜集信息效率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科学信息的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27 17:13:1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