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3——6年级上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
第二单元 动物
实验名称: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设计目的:使学生了解蜗牛的食性,学习如何观察动物的食性,并为饲养蜗牛打下基础。材料:蜗牛:供蜗牛选择的食物,如切成小块的黄瓜、苹果、菜叶、面包或馒头等;某些带刺激性气昧的食物,如洋葱、大蒜:放大镜。
过程和方法:实验时,在一个圆形盘子的囚周放上菜叶、面包、大蒜、苹果等食物,把蜗牛放在盘子中心,观察蜗牛爬向哪种食物,去吃哪种食物,并记录下来。同样的实验可以重复做三次,这样观察到的现象会更加准确。实验结果:蜗牛会选择不带刺激性气味的植物性食物。
注意事项:
1、给蜗牛准备的每一种食物都可以小一些;
2、另外蜗牛最好饿了一段时间。
特殊说明:蜗牛的口在头部的腹面,口里有领片和齿舌。顿片有咀嚼食物的作用,齿舌上生长着很多排列得很整齐的小齿,齿舌前端可以从口里伸出来,刮取食物。
第三单元 我们自己
实验名称:测肺活量
设计目的:认识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肺部的功能在增强。
材料:一只容量约为2000毫升的大塑料瓶(如可乐瓶),一个水槽或脸盆。过程和方法:测定肺活量时,先在瓶内灌满清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把瓶倒过来,放在盛有清水的脸盆里,使瓶口朝下,移去玻璃片,插入带有橡皮管的玻璃管,用口衔着玻璃管,用鼻子深吸一口气,让呼出的气进入瓶内,把水排出瓶子。
实验结果:从瓶子上的水面刻度处读出的数,就是自己的肺活量。
注意事项:
1、要注意每个学生测肺活量时都要给玻璃管的口消毒;
2、为使测出的肺活量较准确,可以连测三次,以最高的一次为准。
特殊说明:测量肺活量用的瓶子要经过加工。方法是:在瓶外从瓶底开始贴一张纸条,然后把瓶子放正,用量杯向瓶子里注入清水,每次100毫升。每加一次水,按水平面的高度在纸条上画上一刻度,并标上100毫升、200毫升、300毫升等,直到瓶子装满为止。在整百的刻度之间还可以平均划分整十的刻度线。为了不使瓶外的刻度纸弄湿,应在刻度纸外面贴上一张透明胶条纸。
第四单元 水
实验名称:比较水的多少
设计目的:通过解决2号瓶子里的水比另外两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的活动经历一次发现量筒的科学探究活动。
材料:3个形状、大小不同而且装水也不同的瓶子:各种容器,如:盆、可乐瓶、饮水的杯子、盒盖、小瓶子等:皮筋,尺子:弹簧秤,塑料袋:漏斗,计时器等:每组一个量筒。
过程和方法:
1、出示材料,提出问题:
2、进行猜测:
3、选择多种方法解决;
4、利用量筒进行测量,比较出多多少水。
实验结果:1、2号瓶中的水最多:2、解决2号瓶里的水比另外两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用量筒是最好的办法。注意事项:注意学生使用量筒的测量行为是否正确,如量筒是玻璃器皿,一定要轻拿轻放:读数据时视线要与液面水平:及时记录观测到的数据: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是观测准确的基础等。
特殊说明:量筒可以用有刻度的杯子代替。
第五单元 纸
实验名称:观察不同纸的特征
设计目的:认识不同的纸在吸水性能、承受拉伸的性能和承受弯曲的性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材料:各种纸(如:图画纸、宣纸、铜版纸);瓶盖、红墨水;大头针(或回形针)。
过程和方法:
1、纸的吸水性能实验:把图画纸、宣纸、铜版纸裁成大小相同的条形,准备4个相同大小的瓶盖或碟子,倒上同样多的红墨水,再把条形纸同时浸入红墨水中。
2、纸的拉伸性能实验:把图画纸、宣纸、铜版纸裁成大小相同的条形,量好它们的长度和宽度,记录下来,然后拿住纸的两端,轻轻地往两边拉伸,以不拉断纸为限度。
3、纸承受重量的实验:把图画纸、宣纸、铜版纸裁成大小相同的条形,按照教材中那样放在两叠书之间,并往纸条上加回形针,直到弯曲的纸碰到桌面为止。
实验结果:
1、过一会儿,看哪张纸上的红墨水上升的最快、最高,它的吸水性能就最强。
2、把拉伸之后的纸的长宽量出来,跟拉伸之前的长宽进行比较,差距越大的拉伸性越强。
3、数出回形针的数量越多,它的承受性能越强。
注意事项:这三项活动是并列的,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两项活动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研究。
特殊说明:研究的方法也可让学生们自行去设计,教材提供的只是作为一种比较好的研究方法的范例。
第六单元 米饭和淀粉
实验名称:寻找淀粉踪迹
设计目的:使学生知道淀粉遇到腆酒会变蓝,利用这一点可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材料:淀粉、腆酒、滴管、米饭、米粒。
过程和方法:
1、制成淀粉糊;
2、向淀粉糊里滴一滴腆酒,观察发生的变化;
3、向米饭和米粒上滴一滴腆酒,观察发生的变化。
实验结果:
1、淀粉糊遇腆酒变蓝:
2、米饭和米粒遇腆酒变蓝。
注意事项:1、使用腆酒前,要先观察棋酒本来的颜色:2、教师在课前可在腆酒里加2-3倍的清水进行稀释,以免腆酒在遇到米饭时蓝颜色过于深,而让学生误认为是黑色。
特殊说明:淀粉糊不要像教材中那样稠。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
第一单元混合
实验名称:小苏打和醋的混合
设计目的:通过小苏打和醋的混合实验,知道有些物质混合后能生成新的物质。
材料:小苏打和醋、火柴(每组若干)、小匙(每组两支)、玻璃杯(每组3只)
过程和方法:
1.取一支玻璃杯,倒入三匙醋。
2.小心倒入一匙小苏打,观察现象。
3.再取一支玻璃杯,倒入三匙醋。
4.倒入一匙小苏打,同时向杯中伸入一支点燃的火柴,观察现象。
5.向一支空的玻璃杯里,伸入一支点燃的火柴,观察现象。
现象:小苏打与醋混合会出现白色泡沫,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伸入火柴时火柴会熄灭。向空玻璃杯中伸入点燃的火柴,火柴正常燃烧,不会熄灭。
注意事项:向杯中倒小苏打时要注意小心,火柴最好用镊子夹住伸入杯中,以免学生烧伤。
特别说明:如没有白醋用食用醋也可,但效果不明显。若火柴燃烧过旺,可能不会熄灭,但燃烧会变得不明显。教室中注意不能有风,否则火柴会因风而熄灭。
第二单元空气
实验名称: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证明空气存在、占据空间并能流动。
材料:水槽(每组一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每组两只)、毛巾(每组一块)
过程和方法:
1.取一只空玻璃杯,直立倒扣在水中,保持不动
2.取另一支玻璃杯横放在水中,直至杯中灌满水,慢慢立直
3.把灌满水的玻璃杯口移到空杯口的上方
4.倾斜空杯,使杯中空气飘到水杯当中,观察现象
现象:两只杯子同时倾斜时,空杯中的空气会向上漂到装满水的杯子中,占据一定的空间。
注意事项:操作时注意不要打碎玻璃杯扎伤学生。
特别说明:实验中,两只杯口都不要离开水面。实验动作要慢,观察要仔细。
第五单元沉和浮
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的关系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改进和完善学生们对物体沉浮想象的认识和所作的解释,使学生认识到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材料:水槽(每组一只)、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快、回形针、牙签、蜡烛等(每组一套)、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球形材料五个(每组一套)、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材料五个(每组一套)、毛巾(每组一块)
过程和方法:
1.把泡沫塑料、胡萝卜等按大小顺序排成一列,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想一想,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是否有关。
3.把泡沫塑料、胡萝卜等按轻重顺序排成一列,标出它们在水是沉还是浮
4.想一想,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是否有关。
5.把一组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按大小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他们在水中的沉浮
6.把它们放在水里观察
7.把一组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
8.把它们放在水里观察
现象:泡沫塑料、蜡烛会浮在水面;铁螺帽、橡皮块、回形针会沉入水底,牙签和胡萝卜在水中的浮沉不定,要亲自实验才能看到现象。轻重相同的立方体放入水中,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大小相同的球放入水中,重量越轻越容易浮在水面。
注意事项:注意不要把水槽打翻。
特别说明:牙签、胡萝卜因各种原因沉浮不定,教师要事先实验一次。
实验名称:马铃薯的沉浮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产生新的关于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是一个典型的发现问题的过程,同时又让他们再一次经历了通过控制变量来分析原因的活动过程。
材料:水槽(每组两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大小马铃薯(每组两个)、蜡烛、铁片、木夹(每组一套)。
过程和方法:
1.把大马铃薯放在清水里,小马铃薯放在盐水里,大的沉,小的浮。
2.把大小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清水里,观察现象
3.把大小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盐水里,观察现象
4.取两个水槽的液体各一滴,滴在铁片上
5.放在火上加热,直到水分完全蒸发,观察留在铁片上的残留物
现象:马铃薯在清水中会沉而在浓盐水中会浮在水面。在铁片上加热盐水,最后会在铁片上留下白色的盐的结晶。
注意事项:要告知学生盐水不能入口,在做加热实验时要防止烧伤。
特别说明:盐水必须达到一定的浓度马铃薯才可能浮起来。
第六单元冷与热
实验名称: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证明气体和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
材料:口部套上气球的烧瓶(每组一个)、水槽(每组一个)、暖瓶(内装热水,每组一个)、固体热胀冷缩装置、酒精灯(每组一套)
过程和方法:
1.在空烧瓶口上套上气球
2.把烧瓶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
3.再把烧瓶放在冷水中,观察现象
1.把铜环穿过铜球停在上方
2.用酒精灯加热铜球,约5分钟左右
3.放下铜环,铜环被卡在铜球上,无法穿过
4.把铜球放在冷水中冷却
5.再把铜环放下,铜环可以穿过
现象:空烧瓶放在热水中,瓶口的气球会逐渐膨胀,放入冷水会迅速收缩。铜球被加热后,铜环无法穿过;冷却铜球后,铜环可以正常穿过。
注意事项:使用热水时注意不要烫伤,使用酒精灯注意安全,禁止触摸铜球和铜环。
特别说明:固体热胀冷缩装置分为固定和手持两种,使用手持装置时铜环在从下部去套铜球。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
第一单元 有生命的物体
实验名称:根的吸水性实验
设计目的: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实验用以证明植物依靠根吸收水分;知道植物依靠根来吸收水分和养料。
材料:试管、根系完整的植物幼苗、胶塞、植物泊。
过程和方法:选择一根带根的植物,找一个盛水的玻璃容器,把植物的根浸在水里,在容器外壁的水面处做一个记号:为防止容器中的水因蒸发而减少,在水面滴一层泊,在容器口加盖,盖切成两半,中间根据植物茎的粗细挖一槽沟,把茎加在中间。把上面的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些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结果:发现容器中的水减少了。因为玻璃容器是不渗水的,水又不可能蒸发,那么减少的水只能是被根吸收了。
注意事项:1、根吸收作用的实验应设计成对比实验:2、教师应该提前一天准备,在学生设计方案后,作为演示,再由学生自然延伸到课外去完成。
特殊说明:
1、本实验可以选择叶片较大的植物,这样水分蒸腾的快,根吸收的水分会增多,现象更为明显。
2、另外选择细长的容器来做这个实验,更容易观察到水的减少。
第二单元 溶解
实验名称: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设计目的:通过经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个研究活动,知道一定量的水里能溶解的食盐是一定的。
材料:盛有50毫升水的烧杯、食盐、小勺、筷子。
过程和方法:向50毫升的水中加入一勺食盐,进行搅拌,等它溶解后再加入第二勺,溶解完了第二勺再加入第三勺……直到加入的食盐不能再溶解,然后统计或算出一共溶解了多少勺食盐。
实验结果:50毫升水能溶解大约18克盐(即常温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克)。
注意事项:实验还可以按每次投入2克的量进行溶解实验,但它们的要求是不一样的,"50毫升水能溶解几克盐"比"50毫升水能溶解几勺盐"的研究要求更高,而且准备工作也更复杂。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际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研究。如果教师能事先为每个小组准备相同大小的汤勺,也可让学生先研究"50毫升水能溶解几勺盐",然后根据每勺盐大约是几克估算出溶解了几克土扣
特殊说明:
1、食盐也可事先为学生分好包(每包2克共10包),这样就不需要小勺了。
2、实验完毕后,食盐水可以回收,用酒精灯蒸干后,留下的食盐可以再次使用。
第四单元 磁铁
实验名称:磁铁实验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指导学生认识磁铁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以及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性质。
材料:棉线、两块条形磁铁。
过程和方法:
1、将棉线系在条形磁铁的中间,并悬挂起来:让磁铁自由转动,停下来后观察,磁铁两端的指向。
2、将第一块磁铁悬挂起来,用第二块磁铁的南极靠近第一块的南极,观察现象:然后用第二块磁铁的南极靠近第一块的北极,观察现象:再用第二块磁铁的北极靠近第一块的南极,观察现象;最后用第二块磁铁的北极靠近第一块的北极,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
1、磁铁的一端总指向南面,另一端总指向北面。
2、南极与南极相排斥:南极与北极相吸引:北极与南极相吸引:北极与北极相排斥。
注意事项:
1、磁铁指方向的实验要多做几次才更有说服力。
不要用两块磁性强弱相当、形状大小一样的磁铁。因为如果两块磁铁的磁性强弱相差太大,用一块磁性强的磁铁去接近另一块磁性弱的磁铁时(特别是接近速度较快时),弱磁性的磁铁遇到强磁性的磁铁的强磁场还来不及做排斥运动就已经被磁化了,这样两端都有可能被吸引。特殊说明:悬挂法实验也可以改成支撑法实验。
第五单元 声音
实验名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材料:鼓、泡沫塑料粒、尺子、橡皮筋、音叉等。
过程和方法:
1、将泡沫塑料颗粒或米粒放在鼓皮上,用鼓槌轻轻敲击鼓面,进行观察:用于轻轻触摸发声的鼓皮。
2、把钢尺放置在桌面,将尺的三分之二伸出桌沿,并用于按住钢尺靠桌沿边的剩余部分,拨动钢尺,进行观察。
3、找一个空盒子,把橡皮筋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皮筋,进行观察。4、用槌轻轻敲击音叉,将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
1、看到橡胶粒在鼓面不停地跳动,手感到鼓皮在振动。
2、发声时只子在上下振动。
3、皮筋来回振动。
4、发声时的音叉会使水槽中的水向四周溅起来。注意事项:可以运用投影的方式提高演示的效果。
特殊说明:实验材料可根据实际进行选择,只要在它发声时能观察到振动就可以。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
第一单元 电
实验名称:让小灯泡发光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认识到短路的现象及其危害,学会检查电路装置,能区分断路和短路的异同。
材料:小灯泡、电池(每人一套)、导线(每人一条)
过程和方法:
1.按照书中P5第一幅图的方法连接电路,观察现象
2.按照书中P5第二幅图的方法连接电路,观察现象
3.按照书中P5第三幅图的方法连接电路,观察现象
4.按照书中P5第四幅图的方法连接电路,观察现象
现象:书中第三幅图是短路电路,其它一、二、四图都是正常连通电路,灯泡会正常亮起。
注意事项:电路短路时会产生高热,注意不要烫伤学生。
特别说明:电池的电量要足,否则小灯泡在最后可能因为电量不足而不亮。电池电压很低不会伤害学生,可放心实验。
实验名称:比较串联和并联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区分串联和并联的连接方法并能进行分析比较。
材料:小灯座(每人两个)、电池盒、电池(每人两套)、导线(每人四根)
过程和方法:
1.按照书中P16第一幅图的方法连接电路,观察现象
2.按照书中P16第二幅图的方法连接电路,观察现象
3.按照书中P16第三幅图的方法连接电路,观察现象
4.按照书中P17第一幅图的方法连接电路,观察现象
现象:书中P16第一幅图电串联电路会使小灯泡亮度增加,但会缩短灯泡寿命;书中P16第二幅图并联电路的灯泡亮度正常;书中P16第三幅图串联两个灯泡,灯泡亮度比平时低会显得很暗;书中P17第一幅图并联的两个灯泡亮度正常。
注意事项:电池串联时电压是各电池电压之和,容易损毁灯泡,实验时间不宜过长。实验时还要注意不要让电路短路。
特别说明: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V。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但是电流比一节电池要强。
第二单元 新的生命
实验名称:解剖一朵油菜花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到解剖是人们解决观察中遇到问题的一种方法。
材料:油菜花(每组一朵)、镊子、放大镜(每组一套)、记录文件夹(每人一张)
过程和方法:
1.用镊子小心地把最下面的萼片取下,放在一旁
2.再用镊子小心地把花瓣取下
3.用镊子小心地分离雌蕊周围的雄蕊
4.用镊子把雌蕊取下
5.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填写记录
现象:解剖后油菜花的样子如书上P21图,四个萼片、四枚花瓣、六个雄蕊、一个雌蕊。
注意事项:使用镊子时,要注意尽量不要损坏花的各个部分。有花粉过敏的学生不宜参加实验。
特别说明:如找不到油菜花,可用其它十字花科的花替代,如:萝卜花。教师在准备油菜花时要注意有些油菜花并不是四个花瓣,也会出现三个或五个花瓣的。
第四单元 岩石和矿物
实验名称:火山喷发模拟实验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火山喷发的原理,养成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材料:烧瓶或集气瓶、铝箔、小苏打、白醋或食用醋、洗涤剂、烧杯、报纸
过程和方法:
1.将铝箔围绕烧瓶口搭成火山的形状
2.将烧瓶放在报纸上,避免溅到桌子上
3.向烧瓶中倒入一些小苏打
4.再向烧瓶中倒上一些洗涤剂
5.向装好的烧瓶中倒入醋,观察现象
6.观察冷却后的现象
现象:向烧瓶中倒入醋时,烧瓶中会立即喷出大量泡沫,冷却后在铝箔上留下一些坚硬的粉末状物质。
注意事项:注意演示时不宜让学生靠得太近,避免喷发物溅到学生身上。
特别说明:此实验为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名称:模拟岩石变化的实验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操作,验证岩石变化的假设。养成通过寻找证据论证自己的假设的科学态度。
材料:玻璃杯、酒精灯、玻璃瓶(每组一套)、岩石(每组若干)、豌豆种子(每组若干)、石膏糊(每组若干)
过程和方法:
1.先用镊子夹住岩石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再立即把加热的岩石放入冷水中
3.重复1、2步骤几次
1.将几块岩石放入玻璃瓶中,盖好盖子
2.不断摇动瓶子
1.向玻璃杯中倒入石膏糊
2.将豌豆种子撒入石膏糊中
3.再向杯中倒入一些石膏糊
4.将干了的石膏从杯中取出,放入盛水的盘子
5.豌豆发芽后观察的石膏
现象:岩石经过不断加热、冷却的过程后会碎裂;放入瓶中的岩石会因不断撞击而碎裂,并表面变得光滑;埋入豌豆种子的石膏糊,最后在豌豆发芽时,石膏会破裂,出现裂缝。
注意事项: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不要烫伤学生。选择玻璃瓶时要选择瓶壁较厚的,摇动时不要过于用力,否则容易敲碎瓶子,扎伤学生。
特别说明:选择岩石要选择质地不是很坚硬的,否则实验效果不明显。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
第一单元 生物和环境
实验名称:虫E蚓对光线变化的反映
设计目的:通过采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研究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材料:蜓蚓、长方形纸盒(盒底五分之一处开一个与盒底宽边平行的口)、一张湿的吸水纸。 过程和方法:将纸盒底朝上扣在吸水纸上,使光能从右面的开口照进盒子。这样,盒内的 温度和湿度基本相同,但亮度会有不同一一左边较暗,右边较亮。将蜓蚓放 在吸水纸上,并用盒子扣上,使几条蜓蚓在盒的中间处。过一会儿,打开盒 子,观察爬向那边的蜓蚓较多。
实验结果:多数蜓蚓会爬向黑暗的一边,说明蜓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特殊说明:此实验也可利用大功率的白炽灯进行实验。
第二单元 在阳光下
实验名称:制造彩虹
设计目的:通过人造彩虹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材料:一盆清水、一面镜子。
过程和方法:将镜子斜放在水盆里,然后把它们一起放在阳光下,调整镜子的角度,观察。 实验结果:在靠近水盆的墙上会出现一条彩带。
注意事项:镜子跟水平面之间成30度角。
特殊说明:还可以利用喷雾器制造彩虹,方法是:将其灌上清水,背对着阳光进行喷射, 也可看到彩虹。
实验名称:测量向阳处与背阴处的温度。
设计目的:会使用温度计正确测量阳光下和背阴处地表的温度,知道物体在阳光下温度高。 材料:温度计、支架。
过程和方法:分别在向阳处与背阴处的土地上挖一个小坑,并将温度计放在支架上,玻璃 泡一端要插入土中,用物体遮住温度计,过一段时间观察温度计上的温度。 实验结果:向阳处的地表温度高,背阴处的地表温度低。
注意事项:
1、不要把温度计插入没有挖过的地面;
2、不要用温度计挖土。
第三单元 材料
实验名称:给锅里的水加热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材料在传热性能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并初步理解热的良 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两个概念。
材料: 1、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木片、卡纸片、棉布片、陶瓷片各一片、橡皮泥 (里面加1/3的细砂与橡皮泥揉均匀,可较好的防止橡皮泥加热变软)若干块, 边长为15厘米的白纸,回形针: 2、酒精灯、三脚架、火柴、小瓶盖、直径为20厘米的圆铁片。 过程和方法:用提供的材料分别制作成同样大小、厚度一致的可以装水加热的"锅",装 上同样多的水,给它们同时加热,看哪个"锅"里的水最先冒泡或最先烧开。 实验结果:金属传热快,水会先热。
注意事项:
1、用橡皮泥围在铁片、铝片、玻璃片、陶瓷片的四周做成"锅圈",橡皮泥要 紧贴在材料上以防止漏水,不要太薄,高度不能太高、最好不要超过1厘米。
2、各种材料的"锅"可以离圆铁片的中心稍远一些,且距铁片中心的距离要 差不多:
3、尽可能保证各种材料的"锅"底都比较平整的放在圆铁片上: 4、让酒精灯的火焰给圆铁片的中Jt\处加热: 5、要注意安全,不要被火烧伤,也不要被热水烫着。 特殊说明:教学时,不必局限于这一种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提出一些可 行的方法,比如,在这些材料上用滴管分别滴上一滴水,同时给它们加热,看 哪种材料的水滴最先烧干。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
第一单元 运动和力
实验名称: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本身的重量和运动状况(滚动还是滑动)有关。
材料:光滑和粗糙的长条形木板(每组两块)、同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木块(每组各两块)、小石子(每组若干)
过程和方法:
1.将条形木板一端架高,使之成为一个斜面(约30度角)
2.将两个同样的方形木块分别放在光滑和粗糙的木板上,观察它们在木板上滑下的现象
3.将两个同样的圆柱体木块同时放在一块木板上,一个横放使之向下滚动;一个竖放使之向下滑动,观察现象。
4.在小车上放上石子,使之运动,记录拉力的大小
5.增加小车上的石子,使之运动,记录拉力的大小
6.再增加小车上的石子,使之运动,记录拉力的大小
现象:光滑的木板上的木块比粗糙的木板上的木块受的摩擦力小,因此移动得快;滚动的木块比滑动的木块受的摩擦力小,因此移动得快。小车上的重物越重,受的摩擦力越大,因此所需的拉力也就越大。
注意事项:做重力实验时,小车的运动速度要一样。
特别说明:用重力牵引小车,拉力的大小就是小车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第二单元 时间
实验名称:滴漏实验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用流水计量时间的活动,理解滴漏计时的原理。
材料:铁架台、一次性杯子、量筒、时钟、烧杯(每组一套)、毛巾(每组一块)
过程和方法:
1.按照教材P29图将铁架台、量筒、一次性杯子等装好
2.堵住杯子下面的小孔,向杯中倒水
3.松开小孔,同时计时
4.记录有10毫升和50毫升水滴光所需的时间
现象:滴漏的时间根据杯子孔的大小和杯子的高度而定,因此教师要统一学生的实验条件,并课前做好准备。
注意事项:松开小孔和计时要同步
特别说明:杯子下面的小孔不宜过大,为控制水流的速度要多试几次。
实验名称:摆的实验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初步了解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是摆长,要得到精确的测量结果需要反复测量。
材料:摆绳(每组一根)、钩码(每组两个)、铁架(每组一个)、秒表(每组一个)、量角器(每组一个)
过程和方法:
1.把摆绳固定在铁架上,在摆绳上挂上一个钩码
2.轻轻推动摆绳,记录摆摆动10次的时间
3.在摆绳下端增加一个钩码,记录摆摆动10次所需的时间
4.在摆绳下端只留一个钩码,将摆绳的长度增加一倍,记录摆摆动10次的时间
5.将摆绳长度变回第一次实验的长度,使用量角器分别测量摆动幅度小于15度、等于15度、大于15度时摆摆动10次的时间
6.比较分析数据
现象:摆摆动10次所需的时间只受摆长的影响,其他因素不能影响摆的摆动时间。摆长增加一倍后,摆摆动10次所需的时间大约也会增加一倍。
注意事项:每个实验要反复多做几次,这样取得的数据才准确。
特别说明:使用钩码作为重物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砸伤学生。
第三单元 生物与环境(二)
实验名称:做一个生态瓶
设计目的:通过制作生态瓶,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养成坚持长期观察的习惯。
材料:大饮料瓶(每组一支)、泥沙(每组若干)、水草等水生植物(每组几支)、小鱼、小虾等水生动物(每组若干)、自然环境中的水
过程和方法:
1.制定建造生态瓶的计划
2.用一支透明的大饮料瓶去掉瓶口
3.在瓶底装入一层水底的淤泥
4.在瓶中灌入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5.在瓶里种上几棵水草
6.在瓶中放入一些小鱼、小虾等动物
现象:生态瓶中的生物会像在自然环境中一样生活,进行食物链的循环。
注意事项:生态瓶中的小生物可由附近的水域中捉取,也可在市场上购买。
特别说明:教师可参考市场上销售的生态箱或水族箱。由于这是一个长周期的活动,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修实验过程加以经常性的指导。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实验名称:地球自转实验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推断地球的自转方向。
材料:写有“东”、“西”的纸袋(每组一套)
过程和方法:
1.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太阳
2.在右手上套写有“东”的纸袋,在左手上套写有“西”的纸袋
3.试一试怎样转动才能看见太阳开始在自己的“东”边升起,“西”边消失,而且不断循环。
现象: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面向太阳的同学向右转符合自转方向。
注意事项:转动身体时不宜太快,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避免学生因转动而晕倒。
特别说明:手上的纸袋不能套错。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
第一单元 机械和工具
实验名称:杠杆的研究
设计目的:通过做杠杆尺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材料:杠杆尺、钩码。
过程和方法:
1、在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后,首先让学生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2、让学生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实验结果:
1、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重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2、力点距支点远,重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可以省力。
3、力点距支点近,重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不省力。
注意事项:
1、使用时,教师应首先提醒学生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
2、可以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当成重物,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当成使用的力,支架就是支点。
特殊说明:可以把六棱形的铅笔垫在尺子下面代替杠杆尺来进行实验。
实验名称:轮轴的研究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材料:轮轴实验装置。个,轴粗细相同,轮大小不同)、钩码、线、铁架台。过程和方法:1、将一个轮轴实验装置安装在铁架台上,并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2、将另一个轮轴实验装置也安装在铁架台上,再在它的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实验结果:1、学生发现在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少而轴上挂的钩码多,即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2、对比两个轴大小相同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学生会发现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注意事项:要注意让学生分清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
实验名称:滑轮的研究
设计目的: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性。材料:定滑轮和动滑轮、铁架台、线、钩码、测力计。
过程和方法:1、用铁架台作支架,把一个可以转动的轮子固定在支架顶部,用一根细线当升旗绳,用纸做一面旗帜固定在细线上,当向下拉动绳子时,观察旗帜会怎样?2、在绳的一端挂上重物(专制马),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平衡?3、将细绳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实验结果:1、旗帜会随着绳子上升,这说明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2、发现两端的钩码数是相同的,由此可以说明定滑轮不能省力。3、发现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方向。
注意事项:在研究动滑轮的省力作用时,要先让学生用测力计测量重物(钩码)的重量,以便进行比较。
特殊说明:可以用橡筋代替测力计进行测量。
实验名称:斜面的作用
设计目的:通过科学实验,收集证据,使学生认识到斜面的省力原理。材料:木板(长度不同)、木块、重物、测力计。
过程和方法:1、将一块木板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把不同的重物分别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提升,观察用多少力?2、还用那个木块支着,换用其他长度的木板搭一个斜面,选择一个重物,沿着这些长度不同的斜面逐一拉上去,分别观察用了多少力?
实验结果:1、发现物体不管是有轮子的还是没有轮子的,是大的还是小的,表面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从斜面拉上去用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
2、发现木板越长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直接垂直向上提重物相当于坡度为90度,一点都不省力。
注意事项:注意沿斜面向上拉重物是否省力,要与垂直提起重物时用的力相比较才能知道。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
第二单元 热和燃烧
实验名称:热传递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液体、气体、固体具有不同的热传递方式。
材料:一杯红色热水、一杯无色冷水:蜡烛;火柴棍、铜丝、蜡烛油、酒精灯、铁架台。
过程和方法:
1、在一杯红色的热水中,沿着烧杯壁慢慢加入一杯凉水,仔细观察冷水和热水融合的过程。
2、点燃蜡烛作为热源,用于感觉一下,手在火焰的哪个方向上感觉更热?趴在一段铜丝上,每隔一段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棍,将铜丝的两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使火柴都向下悬挂,在铜丝的一端用酒精灯加热。
实验结果:
1、发现冷水倒入热水中,先直接流到杯底,然后慢慢的从杯壁往上流,说明加入的冷水受到了热开始上浮了。
2、实验结果非常明显,火焰上方感觉热多了,说明热在空气中主要是向上传递的。
3、靠近酒精灯的火柴棍先掉下来,接着依次掉下来,直至最远一根。注意事项:在第三个实验中,固定火柴棍时,注意每根间隔都不要太长。特殊说明:液体对流实验还可以这样做:找一个烧杯,并在杯底放一些锯末,往烧杯中倒入水,用酒精灯对水进行加热,可以看到锯末自下向上慢慢升起来,当接近水平面时又慢慢降下来。在加热过程中,水中的锯末总是这样上升下降。过一会儿,整杯水就由凉变热了。
第四单元 能量
实验名称:电磁铁的磁力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它与串联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等有关系。
材料:电池、漆包线、铁钉、大头针或回形针。
过程和方法:
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实验结果:1、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2、缠绕圈数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注意事项:研究证明,电磁铁的磁力强度是由四种因素决定的:一是芯的材料(熟铁芯磁场最强,而空气芯磁场最弱);二是缠绕在铁芯上线圈的国数:三是线圈中电流的强度:四是缠绕的电线与铁芯的距离。
特殊说明:本节课的目标并不是要学生弄清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所有因素,而是让他们经历一个实际的探究问题的过程。研究哪个因素,不研究哪个因素,由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共同决定。
实验名称:霜的形成
设计目的:通过做霜形成的模拟实验,使学生知道水蒸气变成霜要放出热量。材料:深色饮料罐、冰块、食盐、纱布、塑料试管(内有少量水)、温度计。过程和方法:在一个深色的饮料罐中按大约3:1的比例放入冰和盐。把装有少量水的塑料试管浸入冰盐水中。先观察罐子外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几分钟后,取出试管,观察试管中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测量冰盐水的温度。实验结果:罐外壁结出了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在试管中的水结成了冰。注意事项:要使水和水蒸气放出热量并发生状态改变,必须制造一个很冷的环境。在冰屑中放入30%左右的食盐搅拌,最低温度可降到零下20度左右。特殊说明: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杯子下面放一块湿布,以增加杯子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用深色的饮料罐是因为结的霜是白色的,在深色上面更容易观察。
附录:实验器材使用注意事项:
1、酒精灯的使用:(1)使用时,把灯帽打开,放在旁边:
(2)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火;(3)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中焰、焰心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4)不用时,用灯帽灭火。(用灯帽盖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风向标的使用:要观测风向可以利用风向标。风向标能随风转动,箭头指示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
3、指南针的使用:转动指南针盒,使磁针的南、北极与盒底标明的南、北相一致。这时,指南针盒底标明的东、南、西、北便是实际的东、南、西、北方向了。
4、测力计的使用:(1)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处。测力计制作的不好或使用久了,会出现指针不指0。如出现这种情况,有调0螺旋的,可进行调解:没有调0螺旋的,在读数时需加或减所差的数值:(2)竖直测力时,食指套在测力计的提环内,用挂钩钩住物体,把物体竖直提起:
(3)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4)要测得力不可超过测力计标定的最大数值,否则会损坏测力计。有经验的人,往往在测力前先估量一下力的大小,然后选择合适的测力计进行测定。没经验的人,测力时要慢慢提拉,不要用力过猛,如果指针已达测力计许可的最大数值、但还没把物体提起或拉动,应停止测定改换测力范围大的测力计。
5、天平的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2)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上,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3)把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里,根据自己的估计用慑子向右盘里加硅码,使天平接近平衡状态,再移动游码,使天平横梁平衡。这时计算天平右盘里砾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所示的质量,得出物体的质量,记下数据。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
第二单元 环境和我们
实验名称:填埋场模拟实验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模拟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材料:广口瓶、镊子、喷壶、滴管(每组一套)、河沙、细石子(每组若干)、纸巾(每组2-3张)、墨水(每组一瓶)
过程和方法:
1.在广口瓶中放入干净的细石子约3厘米厚
2.在瓶中加入清水,使水刚好位于石子的一半
3.在石子上铺上2厘米的河沙
4.用镊子往瓶中靠瓶壁放入几团浸过墨水的纸巾,用沙埋住
5.慢慢往瓶中喷水,观察现象
现象:向瓶中喷水后,纸巾中的墨水会随着水流渗入沙中。
注意事项:浸墨水时注意不要溅到衣服和桌上
特别说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材料和过程与方法。
实验名称:考察家乡的环境
设计目的:通过对家乡水资源的调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科学调查的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材料:烧杯、滴管(每人一套)、放大镜(每组一个)、盛水样的瓶子
过程和方法:
1.制定考察计划,确定考察地点
2.做好小组内的分工
3.进行水样的提取
4.静置水样,进行对比,仔细观察
5.书写考察报告
现象:水质良好,水中很少或没有杂质;水质不好,水中很多杂质,甚至会有刺激性气味。
注意事项:取样时要注意安全,注意水边湿滑。如分地域取样时,取样滴灌不可混用。如全班一起行动,注意学生不要掉队,以防走失。对于特殊水质,不可随意闻或接触。
特别说明:如没有时间课上调查,这部分内容可与社会课、综合实践课或班级活动结合进行,教师一定要做好组织工作,保证学生安全。
[NextPage]
第三单元 宇宙
实验名称:观察月相
设计目的:通过对月相的观察,使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养成长期观察的习惯。
材料:黄色彩纸(每组十五张)、剪刀(每组一个)
过程和方法:
1.对月亮在一个月内的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
2.根据记录用剪刀剪出不同时间月相的样子
3.制作月相规律图
现象: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注意事项:对月相的观察时间要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建议,并争取家长的配合。
特别说明:教师要提前让学生进行观察记录,以便上课时研究。
实验名称:“环形山”成因模拟实验
设计目的:通过模拟试验,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猜测,养成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材料:沙子(每组若干)、注射器、胶管(每组一套)、重球(每组一个)、学生自己准备的用具
过程和方法:
1.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
2.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3.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现象:注射器中的水会穿出沙堆,形成火山状;重球砸向沙堆,沙堆会出现类似环形山的凹坑。
注意事项:使用重球时注意安全,避免砸伤。
特别说明:可让学生根据猜想自己设计实验内容。